近日,网曝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辱骂一事,引发了热议。
面对舆论的质疑,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通过官微发表通报:“经核实,员工杨某反映的中关村支行营业部某领导及该支行个别员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确系存在因酒后失态而对杨某做出言语及行为失当等举动,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接受调查处罚。”涉事单位在致歉的同时,还表示:银行当天即派人力资源部同事对杨某进行沟通了解,同时第一时间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接受调查处罚。
表面上看来,此事已经得到了一个“圆满的解决”,但面对这份声明,多数网友依然愤愤不平。虽然此事中个别领导的言行颇为偏激,属于极端个案,但其背后反映出的的某些企业中存在的畸形劝酒等恶劣风气,却非常值得关注与思考。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与此派生出形成别具特色的酒文化。“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数才子给美酒赋予了充满感情色彩的寄托,敬酒劝酒更是成为了中国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文化礼仪。
不知从何时起,敬酒文化就与等级观念绑在一起,成为职场上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在某些单位工作人员看来,不喝领导的敬酒,就有不尊敬领导的意思。一个普通员工不喝领导的敬酒,可能是自己天生对酒精过敏,根本没法饮酒,又或许是自己初入职场,还不知晓酒场上的种种规矩,面对劝酒不知道如何应对。在微博上有一个“你会为了工作迎合酒桌文化吗”的投票,共有10.4万网友参与,有过半数网友认为,不会为了工作拼命喝酒。3.4万网友选择“看情况而定”,仅有1.5万网友选择“会迎合酒桌文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职场中人对于应酬中劝酒的无奈和抵触。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须知,员工能不能配合领导的敬酒,都与其工作态度与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敬酒虽好,恶意劝酒却让人讨厌。在工作中这种层出不穷的畸形劝酒文化更是让人难以应对,谈酒色变。有些领导劝的不是酒,反而是一种强人所难的服从性测试,是一种权力的精神满足。而这种服从性测试,除了喝酒以外,通常还附带牺牲尊严的行为。比如此事中提及的:员工喝瘫后吐了一地以及女同事被领导动手动脚等职场性骚扰现象。
在畸形劝酒文化的背后,反映的也是当今某些企业文化的缺失。要构建真正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尤其是领导对员工基本权益与尊严的重视。敬酒行为本来应该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但如果不能合理地看待它,就可能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而作为普通员工,尤其是新人,若遇到类似近乎侮辱的行为,不要害怕,要勇于通过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当越来越多的员工尊严与权益意识觉醒了,那些强人所难的管理者也能收敛一些,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企业文化也能愈发和谐健康。(王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