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衡水十四中:开“史”你的新生活)
高中的知识,理解、学习难度较大,需要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多的归纳、总结和融会贯通,必须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转变,不能只是老师让如何做,自己就如何做,要有更加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
——高二B部历史组孙瞳
同学们,你们已经初中毕业,即将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现在,老师浅谈一下如何学习高中历史。
先谈谈进入高中之前的暑假里要做的事情:
首先,要对高中课程的难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很多同学,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中考成绩也不错。但是要明白初中各科教材知识较为浅显,考试题目难度总体来看也不是很大。但是高中的知识,理解、学习难度较大,需要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多的归纳、总结和融会贯通,必须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转变,不能只是老师让如何做,自己就如何做,要有更加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要提早对高中学习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来说,可不是简单的“背多分”。
其次,在暑假里,应该对自己初中所学历史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知识性的欠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另外,建议同学们先购买一本2020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上册(书名为《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浏览一下里面的内容,看看它和初中教材相比,有何不同,什么地方更详细,什么地方更简略。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老师推荐一些书目,它们有利于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钱穆的《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理查德·阿皮尼亚内西的《启蒙运动》等。这些著作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当然,其他历史书籍,如果适合自己阅读和学习,也可以自行购买。
然后谈谈日后如何学习历史:
一、从总体来看,历史想要学好,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只凭考试前临时的突击背书是不会有所提高的。
因为高中的历史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更需要的还是理解。要不间断的做好复习、温习。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
二、从高考角度看
1.自己归纳知识框架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只有理清头绪,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把握重点、难点,起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升入高三前,我们会把新课学完,但是很多同学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记住那些重要的史实的来龙去脉,而没有从总体上全面掌握史学理论,真正做到理解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历史史实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互相联系、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归纳历史知识框架,这对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在每一节课后都把本节课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学完一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要求学生将这一个时期的历史知识用框架的形式进行归纳,并用尽可能多的史实来论证。随着知识的积累,一句句话、一个个知识框架就像金字塔一样,使学生把知识紧密有序地积累起来,实现了对历史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而达到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效果。
2.督促自己理解与识记
以下两种方法,非常可取。
一是在学习具体史实时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情景中,在当时的背景下充分体会当事人的所作所为所感。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你觉得枯燥、抽象、难理解、不爱学。你可以向想,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人,面对当时日益高涨却又屡屡失败的无产阶级运动,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只有马克思能想到?这正是他的惊人之处!设身处地想一想,身临其境体会,通过理解也就很容易把马克思善于吸收优秀文化遗产以及他为之所付出的努力记住了。这种识记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比死记硬背记得牢,并能终身受益。
二是在融入历史事件、理解识记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从历史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俯瞰那段历史。比如学习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时,只理解了怎样变化还不够,还要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去剖析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每一阶段所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剖析,进而从理论上总结出经济政策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同时再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分析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就把历史知识学活了、用活了。
3.注意多与边缘学科联系
有了框架,有了砖瓦,房子就构建好了。但是这只是一座孤房,必须与其他房子进行联系,才能使房子的主人生活在群体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房子与房子的联系就是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主要是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联系。为此,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就要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与有联系的相关科目知识进行联系,让自己逐步养成用各学科知识相互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创新自己的知识链,这样就可避免遇到类似考题因不适应而造成的紧张,影响成绩。
三、从做题方面看如何提高应试能力
1.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做历史题靠的不只是你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还靠一种感觉,甚至自己有时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但是正是这种感觉可能就能让你在考试时对正确的答案致命一击,这种感觉就是题感。那么问题来了,题感怎么来呢?总的来说,我保持题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也是大家常用的——就是不断做题,这对提高题感很有好处。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经常总结错题,查漏补缺。第二种方法就是多给同学讲题,亲测有效,不仅加深了同学的关系,还可以锻炼自己的题感,很多题目自己可能会做,但是没想过他为什么对,没有想过题目背后的思考,跟同学讲题不仅可以让你知道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看到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这样对自己今后对迷惑选项的正确判断很有帮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反过头来查漏补缺,讲完题目以后自己的印象也会变得异常深刻。
2.做题方法——应试技巧要掌握
具体到做题方法上,对于选择题来说,排除法是最重要的,除了一些一眼就能选出来的题目,大部分题目要用到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一到两个选项,一般还剩下两个选项,这时候可以分析老师想考什么知识点,但是切记千万不能想太多,有时候第一时间选的答案正确率往往是最高的,等到分析来分析去之后往往容易选那种迷惑性大的错误答案。同样,历史选择题中的难题基本都是分析一些历史大家的观点,面对这种题目时可以分析一下出题老师的考点,然后把答案放进去推导,看是否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最重要的是看清楚选项,很多选项往往就错在了一两个字上,比如遇到一些完全,绝对,基本之类的词的话就要留意了,有可能这种绝对化的选项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