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河而建的戴河生态园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8月的戴河生态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一幅“江南山水画”尽收眼底,游客市民畅游其中,独享静谧清幽……高俊平看着眼前的美景告诉记者,“这一切来之不易,其背后是一场生态文明和经济利益如何选择的心理斗争过程。”
高俊平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米河头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戴河生态园今日之美,他感触颇深,因为他见证了生态园从昔日的“脏乱臭”变成如今“生态名片”的全过程,为此他也舍弃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更多。
小米河头村村民依戴河而居,2000年前后,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高俊平自己投资150万元养殖生猪,同时他还带领全村40多户村民在戴河沿岸发展养殖业……经过十几年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然而,由于粗放式养殖等因素,导致戴河水环境不断恶化,臭气熏天,河道变窄,一到汛期,洪水便严重影响村民的安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戴河也启动了生态修复和公园建设项目。此时,小米河头村那些连成片的猪舍就成了戴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绊脚石。
经过反复掂量,高俊平最终毅然决然向自己“开刀”,带头自拆了猪舍之后再反复做村民的工作。很快,村里的养殖户也纷纷行动起来,自行拆除了沿戴河而建的猪舍,依水而建的戴河生态园也从规划图纸上“走”了下来。
曾经的养殖业给村民带来的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舍弃养殖业后,村民的收入来源又从何而来呢?
“戴河生态园建设和绿化工程征收了我们村近1700亩土地,现在村民们都迁到了公园里和铂悦山小区,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且每家还至少分得三四套房,大家都打心眼里满意。”高俊平朴实的脸上挂满了笑容,“现在的戴河生态园游人如织,村民们就到公园附近做起了小买卖,卖儿童玩具、卖冷饮、卖水果蔬菜啥的,虽说小生意的收入不及原来的养殖业,可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比原来好太多了。”
看着如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高俊平和村民更加坚定了当初选择“舍弃”转而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正确的。
我市推行河湖长制后,高俊平成了一名村级河长,他负责的河道全长1.85公里,几乎覆盖了戴河生态园的戴河核心区,“每天都会到园里走两圈,看看有没有垃圾、有没有污水入河,希望我负责的1850米河道的每一米河流都永葆洁净,清清流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河带来的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效益正在港城这片大地逐渐显现。
“戴河生态环境底子好,今年戴河下游又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了北戴河村生物防治湿地,河道两侧进行了绿化,进一步提升了戴河水质、打造了亮丽景观带、拓宽了游客的旅游区域,为沿岸村庄民宿、旅游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北戴河区水务局副局长滕玉刚说。
位于戴河畔的北戴河村是一个旧村改造的艺术村落。2015年,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北戴河村大力发展精品民宿经济,村民通过出租、提供管家服务或自己经营等多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收入。
北戴河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国清告诉记者,他们村是吃“旅游饭”的,优质的生态环境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时下正值北戴河旅游旺季,民宿几乎天天爆满,“我们村有110多户,目前有40多户精品院落民宿,每个院落约四五间房,每个院落每晚平均收入5000元,做得好的也有一晚上收入1.3万元的。”
不止是小米河头村、北戴河村,在我市其他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据了解,我市积极引导河道两岸的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流转后,发展苗木、花卉、林果等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为河道增加新的绿色生态屏障,而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收入,又可以在流转土地上务工,再增加一份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流转河道两岸土地4.8万亩。
此外,抚宁区不断探索布局发展新产业新经济,让生态环境与经济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中草药的种植不仅能净化土质,同时能带来景观及经济效益。抚宁区河湖长服务中心副主任胡新东介绍,经过洽商,抚宁区引入了满药本草的千亩景观型中草药园区建设项目,占地2500多亩,主要在戴河两岸栽种各种中草药和各类苗木。
生态治河,对于地方来说,让河道更畅,河水更清,环境更美;对于村民来说,改善了生活环境,吃上了“生态饭”,更鼓起了“腰包”。随着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全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一条条美丽之河正在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成为真正的富民之河。
记者:储学敏
编辑:常明明
责编:侯红玲
监审:赵明
终审:何义安 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