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发展与评价中心负责人徐碧晗、教育产品中心STEAM项目策划贾春雷一行来到保定一中,在副校长戎建伟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实地考察学校科学馆、田家炳综合楼等功能场馆,最终确定了两个高研实验室——“物理信息化工程高研实验室”和“环境与自然资源遥感高研实验室”建设场地,高研实验室预计9月1日前落地保定一中。
新杠杆,撬动新项目
随着课程改革和招生政策的变化,以及“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高招模式的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需要一个纽带,保定一中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支持与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研讨和沉淀,借鉴国内外一流中学和大学人才选拔、录取以及培养经验,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从2020-2021学年度正式启动“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教育项目。
保定一中“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实施多元培养项目、满足不同潜质需求,实现社会期盼在家门口就能读上优质优秀高中的夙愿,为基础教育通向实现“强基计划”的高等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
新平台,挖掘新潜质
高研实验室,即高等项目研究实验室。保定一中依托清华附中教育资源,整合本校理化生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单片机、航模、3D打印、STEAM等空间与课程,建立了“物理信息化工程高研实验室”和“环境与自然资源遥感高研实验室”。每个主题均能提供清华附中教师亲自教授学生、演示教学的机会。
其中,物理信息工程实验室课程包括:人工智能课程、能源系统设计与开发、机器人设计与制作、项目研究等。
· 人工智能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与方法;
· 能源系统设计与开发。主要关注能源和电子等研究方向,以电子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为主要技术工具。配合科技论文阅读、演讲与表达、选题分析与指导等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从零基础到科技项目研究的跨越;
· 机器人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的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物化能力提升、工程思维的培养、计算思维与逻辑的培养,课程内容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学习及单片机开发三大模块。通过项目式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及计算思维五个方面有所提升。本课程将围绕自动驾驶智能车项目进行授课。
环境与自然资源遥感实验室课程包括:环境与自然资源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项目研究等。
· 环境与自然资源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课程。通过学习RS、GPS、GIS等基本原理及应用,让学生对现代环境与自然资源信息技术有初步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科学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发展观。
· 项目研究课程。教师制定项目要求,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教师提供项目指导,讨论确定项目之后,学生开始按照项目研究的过程,自主开展项目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呈现出来。
每学年120课时的高研课程,为同学们的个性成长提供优质土壤。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特长,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将个人方向和社会渴望统一起来。
新成果,拓展新渠道
目前高中阶段,传统的竞赛活动共有三类。一类是科技创新类赛事,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等;其次是学科类竞赛,如全国中学生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和信息学奥赛等;还有艺术体育类赛事等。
保定一中“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将携手清华大学高等项目资源和清华附中优质师资,进行大学先修、定向培养,为向更高学府输送人才,开辟新通道、新平台,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学情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保定一中负重前行、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强基”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