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知青老故事:那时收麦)
编者按:
那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是一段青春燃烧的岁月,物质匮乏,但激情盎然。让我们跟随着朴素的文字,去寻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踪迹,去感知他们的酸甜苦辣,感知他们的博大情怀和精神风貌。所谓记住历史,才可能不忘初心;记住历史,才可能追求理想!
那时收麦
李国彬
又快到收割麦子时候了,我便想起了老岳父割麦子的情景。早在麦熟前很多天,岳父就会把所有的镰刀都拿岀来,挨个检查、打磨,然后再到县城买些收割麦子的工具,比如磨石。通常磨镰刀的油石紧挨着镰刀,被岳父一起放在厢房里,万事俱备,只等真正上战场的那一刻。
小麦成熟的快,有时候,岳父上半晌去地里看,回来还跟孩子们说:麦粒还是有点软,再等等吧。岳父这样说着,可又担心天气变化,万一突然来场大雨,将要成熟的小麦倒伏在地里,就会造成严重减产。下午,他再去地里转转,拽一个麦穗儿,拿在手里搓一搓,闻一闻,再抬头看看天,突然就下了决心,对紧跟在身后的我说:开镰!
这时的岳父像战场上的指挥官,他一声令下,全家人立刻动员起来,全都在地头就位。
所有家庭成员,各自戴上草帽,弯下腰来挥舞起镰刀,一行行熟透的小麦伴着他们的汗水倒下去。
我瘦小,割不动麦子,却也绝不会闲着,跟在他们后面,捆割倒的麦子,帮她们送水壶,拾麦穗。把捆扎好的麦子马好,脸和胳膊被麦芒刺得生疼,也不敢抱怨,因为每个人干的活儿都比我更累更重。
麦子割完了,帮岳父把麦子运到“场面”(晾粮场)去,在那个年代脱粒机少,几家人合作用一台脱粒机,这时的打麦场更像战场,半夜时分往往还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我那时人年轻能睡觉,有时在麦朵旁就睡着了,忽然不知被谁踢了一脚:回家睡去吧,场面里风凉!我还是坚持要等,好不容易轮到我家了。麦子完成了脱粒,帮他们装到口袋里,岳父在前面拉着装满车的粮食往回走,我们在后面推着,每一个人都累得筋疲力尽,却又为这来之不易的丰收而欣喜。
收实完麦子虽然苦,对我来说却也苦中有乐。
回头想想,那时干的那些农活,真的是挺累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种、锄、割……无论哪一项都是很大的体力劳动。但在那个时候,好像所有人都不觉得累,反而是一种期盼,那是劳动之后的放松、收获之后的满足、拿在手里的幸福。
每当我一个人的时候,回忆起来,老岳父还是那么坚强,精神焕发。可是他再也回不来了,成了我们永久的怀念。
(边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