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文泊:坚守“朱派”的西河大鼓传人)
陈文泊在演出中。
“春开牡丹夏开莲,磨坊内走出来蓝玉莲.....”时在夏日,伴着清晨的微凉,行云流水般的唱腔迎面袭来,晨练的居民驻足观望,屏气聆听。一段西河大鼓,带给人们浓烈的乡情乡韵。
此时的他一袭长衫,儒雅大气,击鼓迎风而唱。他音域开阔、音质优美、吐字清脆、穿插自然,动情时眼波流转,嗓音一马三跳涧,顺势就把听众带入了他营造的情感世界,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朱派西河大鼓传人陈文泊。
痴迷西河
陈文泊出生在古城文安,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小城古朴厚重、底蕴深长,独特的洼淀文化孕育了一方人子的质朴与坚韧。陈文泊的家庭普通却充满独特的艺术气息,父亲是有名的竹板书艺人,也是当年文安县的曲艺队队长。他孩童时耳濡目染,天资极高,又勤奋倔强,不吃不睡也要弄懂学会。十二岁时已可以跟着父亲打竹板,每次演出有两块钱的工钱,这在当时,即便于成年人也是不菲的收入,小小年纪的他,成为四邻八村的“公众人物”。
十五岁那年,父亲把陈文泊带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梅门西河大鼓艺人陈田真老先生家中,在业内同行的见证下正式拜师学艺。陈师傅眼睛有残疾,靠着嘴说词儿,师傅说他就拿着本子记下来,回到家里整理背诵,一遍遍地唱。别人眼里枯燥乏味的重复,还是孩子的他却甘之如饴。回忆过去,他说:“不枯燥,有意思,一段书就是一个故事,唱着唱着就唱进去了。”那段时间,除了和陈师傅学习,他还央求父亲买了半导体。“那时叫电匣子,我听田荫亭、艳桂荣、郝艳霞、王田霞这些西河大鼓名家的曲艺名段,一边听一边琢磨,跟着哼唱,和自己学的进行比较。”
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了一个西河大鼓培训班,特邀朱派西河大鼓第二代传人朱孝纯先生做培训讲师,才艺少年陈文泊被选入培训班。朱派唱腔美,板式多,唱段丰富,《朱买臣休妻》《大西厢》《一百单八州》等这些精美的唱段,无不让他如痴如醉。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和朱派西河大鼓一见钟情!”情深成痴,那段时间,他脑子里全是朱派的唱腔唱词。有一天,学习完了回家,骑着自行车走啊走,怎么也到不了家,肚子一饿才回过神来,原来魂不守舍多走了一个路口。
深得要领
艺高人胆大,三个月的学期结束后,陈文泊仅背了两天《杨金花夺印》的词儿,邀上自己的师兄杨大个弹弦儿伴奏,去德归串村演出了。接连演了两天,反映强烈,好评如潮,村干部不让走,要求接着演。可是词只背了两天的,第三天没有,眼看要出丑,陈文泊只好谎称自己家里有事,和师兄“落荒而逃”。从此以后,每次串演他再不敢只背两天的词了,他用功苦读,逐渐增加书段。
基于对朱派西河大鼓的热爱,1983年,成年的陈文泊和67岁的朱派传人单振启搭档。单先生为朱派传人,深得朱派精髓,对他的演唱细节和技巧多有指点,台上台下,十年如一日,这对忘年交亦师亦友,在前往朱派的艺术圣殿携手而行。期间,陈文泊和朱孝纯仍然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先生喜欢他的天资聪颖,勤学上进,每去拜访,从不保守,倾囊而授。2017年,他应邀在天津广播电台录制西河大鼓《苏三起解》,播放后反映强烈,西河名家王田霞、时田珍等打来电话,指点商榷,谈心交流,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陈文泊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深耕细耨,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未固守传统,固步自封,而是博采众家所长,补齐自家所短,融会贯通,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恩师陈田真传授的《苏三起解》,陈文泊借鉴了朱派西河大鼓的特点,开头部分运用的是头板,中间部分的演唱吸取了田荫亭先生的风格,曲调高昂,收音顿挫有力 ;《打黄狼》借鉴了西河名家王田霞的串口演唱风格,吐字清晰,台风潇洒,伸缩自如;《酒色财气》吸收了艳桂荣的脆亮挺拔,铿锵有力,粗犷豪放,大开大合。在天津举办的“河北省第二届西河大鼓研讨会”上,西河大鼓名家赵连甲、田蕴章两位先生听到陈文泊的演唱很惊讶,赞叹说:“久别的大头板唱腔回来了!”著名曲艺作家郝贺一行,专程录制了他的朱派代表作《走马观碑》,作为研究和参考资料。
传承接力
2008年,朱派西河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孝纯之子朱玉昌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河大鼓省级传承人。2018年,陈文泊正式拜朱玉昌为师。
2018年2月陈文泊应邀参加山东胡集书会,代表朱派西河大鼓展演,成效显著,荣获“特殊贡献奖”;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由陈文泊带队并演出;2019年7月30日陈文泊组织举办的“文安书场开幕式”获得圆满成功,8月份带领西河大鼓小分队下乡义务演出半月余。近年来,他成功组织举办了多届“文安县西河大鼓”书场,积极邀请“京津冀”曲艺名家来本县助场演出。艺术家们的精湛演出推动了文安县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引起了省曲协领导的赞赏。2019年11月10日,文安获得曲艺之乡称号。
谈起这些,陈文泊并无沾沾自喜之态,反而露出忧虑的神色,他的忧虑该是一种责任。朱派西河大鼓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于他是一生的责任。
通讯员 刘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