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泪别!阳原这位最可爱的人去世了)
他,是阳原的一位老人,刚刚过世。
在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从来没让他害怕过。
他只为战友的牺牲落泪。
1976年唐山大地震,
他把只有17岁的大儿子第一时间送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今年疫情期间,
90多岁高龄的他还向党组织自愿捐款100元。
在我的家乡——阳原县要家庄乡南洼村,一提起王德宝爷爷,全村男女老少都知道他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位虽有残疾但经历风雨的老人。
他生于1927年3月,1948年4月入伍,中共党员,副班长,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2月在朝鲜西浦里挖工事,因洋镐砸到左眼导致失明,被评为三等甲级残疾军人,1952年1月复员回乡。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作为一名战士,他不惧危险,勇于战斗,光荣负伤。在战争中他被大炮震聋了耳朵,听力受损。他经常给村民们讲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战友为了掩护我,身负重伤,脑袋出血,没有一个喊叫的。我背着受伤战友回后方,背他之前还活着,背回去就去世了。我们和敌人拼过刺刀,我徒手夺下敌人的枪和刀,把对方摔死。”他虽没有文化,但记忆力超强,思路很清晰。当别人问他在战场打仗哭过吗?“哭过,参加战斗时,美军的飞机大炮对我们狂轰滥炸,我都不怕,没流一滴泪,看到我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我哭了。那时我发誓,为了人民和战友要战斗到底。”老人坚毅地说。
20世纪60年代回乡后,德宝爷爷服从党组织安排,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大队治保主任、大队书记等职,他一直坚持和普通社员一样同工同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村民一起打井时,带头下去挖泥。搞农田建设,和社员并肩打埂修田,一起锄地,从不搞特殊化。
20世纪70年代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下来,他主动选贤让能,培养有文化的年轻人。他的一生,任劳任怨,艰苦朴素,一切为了群众,是全村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廉洁自律,一丝不苟地为村民服务,当好村民带头人,几十年如一日,不骄不躁地忘我工作,不论干什么,从无怨言。生活非常节俭,在困难时,经常吃水煮菜。后来生活条件提高,也从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负责照管村大队里的彩电,那是全村唯一的电视机,很珍贵。每天傍晚时分,干完农活的乡亲、孩童们争抢着好位置,坐等看电视。他每天准时来到大队,手抖动地插上插头,摁下开关,在人们的嚷嚷声中来回地选台换台,完成这些动作已略显困难。当时全村孩子们都会好奇地问父母:“他的手为什么会抖?”得知这是老人当炮兵时被炮火震后留下的后遗症,孩子们每次看到他都不由心生敬意。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把只有17岁的大儿子第一时间送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小儿子到了适龄也积极参军入伍。今年疫情期间,90岁高龄的他还向党组织自愿捐款100元。
他的一生最无私。从不贪占集体一点便宜,从不摆老资格,甘愿当老实人,坚信吃亏是福,一生善良,从未与人红过脸、吵过架。无论家里遇到多大困难,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伸过手。
前段日子和爸爸通话中,得知德宝爷爷已于6月17日去世,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老兵,走了,他的一生平凡而崇高。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他的红色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鼓舞着、指引着后代人在各行各业中不断前行。
作为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代,
我十分自豪和骄傲。
历史不会忘记,
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更好地弘扬传承下去,
这些老兵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