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安兴隆宫镇改厕率达到90%以上)
近年来,文安县兴隆宫镇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全镇18个村街的“厕所革命”。目前,已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0007座,其中实施旱厕改双瓮式卫生厕所8022座,改厕率达到90%以上。这一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正在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兴隆宫镇付王店村村民王永桥家改造后的厕所。
从“早动手”到“持续干”
2015年开始,一场“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兴隆宫镇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理念,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厕所改造。村、镇干部组建专门推进机构,定期研究调度改厕工作,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分区域组织摸底、宣传、施工保障等工作。在村街动态摸排户厕底数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重点实施双瓮式卫生厕所改造,形成了有序推动的良好局面。
“兴隆宫镇把‘厕所革命’作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把小厕所作为大民生来抓,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分步实施,连年推进,始终把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兴隆宫镇党委书记张向东说,全镇改厕工作开展7年,两届镇党委、政府一以贯之,书记、镇长换了,但党委、政府对改厕工作的重视程度、推进举措、探索实践没有变。
通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兴隆宫镇改厕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推进模式,有力助推了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全镇已有31000人受益。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以前的厕所是一个坑两块板,冬天冷得不想去,夏天臭得蹲不住,城里的孙子也不愿来我这住。”谈起以前的厕所,付王店村村民王大杏连连摇头。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王大杏终于盼来和城里人一样的如厕环境。
“上完厕所,手一按,粪污全冲进管道里,厕所里干干净净,自从去年改完厕所,冬天再也不怕起夜了,现在就连孙子也时常回来住。后悔没有早点改造,那时候家里就我和老头两人,觉得改不改没什么必要。”王大杏说,以前,村民们觉得厕具坏了不能及时修理,粪液满了不能及时清除,后期还增加了经济负担,都表示不支持、不同意。
面对群众对改厕工作不了解、有顾虑的现实情况,镇、村两级干部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大喇叭广播等多种形式,讲解农村改厕政策和卫生厕所使用维护常识,开展改厕户典型评选,组织群众到改厕农户现场参观、亲身体验,以点带面引导群众进行旱厕改造,群众普遍认可、积极参与,告别了昔日旱厕“蚊蝇成群臭熏天”的状况。
“随着改厕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深入宣传,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接受了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卫生习惯,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卫生厕所改造的诸多好处,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农民群众如厕更加干净、更加便捷、更加环保,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兴隆宫镇人大主席万久兴说。
从“建得好”到“管得好”
在付王店村村医张晓峰家的厕所里,墙面和地板都贴了瓷砖,太阳能热水器、洗漱台等一应俱全。“我是第一批双瓮式卫生厕所改造用户,至今已有7年,每年吸粪1到2次,粪液满了,打个电话,就有人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平均每次30元左右,基本上没有增加经济负担,邻里街坊对此都很认可。”
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群众才会对改厕工作真满意。兴隆宫镇按照统一要求,以双瓮式卫生厕所改建为主,采取政府投资的模式,由政府组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农户在设备购置和改厕施工上不用出一分钱。
“旱厕改完了,后期是不是好用,决定了‘厕所革命’最终的效果。我们对各村改厕情况实行台账式管理,一村一册,一户一档,每个村街绘制一份改厕分布图。制作改厕服务联系卡,以村街为单位,每户一个编号,发放至改厕户,公开服务事项和热线电话,提供第一时间维修、管护等服务。” 兴隆宫镇农村改厕服务站站长王海华介绍,目前已经实现了“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
粪液清理是农户改厕后最现实的问题。“由个人出资购买吸粪车从事粪液清理服务,由改厕户支付有限的费用。目前,镇内有10人配备专业设备从事吸粪业务,厕污的及时清运,有效解决了农户改厕后弃而不用的情况。”王海华说。
张向东表示,“厕所革命”在农村,更是要讲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投机取巧。接下来,镇里的目标是动态清零、提升标准、推动粪液资源化利用三个方向,让村街所有百姓都用上卫生厕所。同时,对已改厕户厕屋简陋、环境脏乱、标准不高的问题,激励引导农户提升厕屋标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探讨与镇内农业种植大户合作,建设粪液处理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还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