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八学士登瀛洲 《五经正义》传典型)
衡水市桃城区有两个村子,分别是前马庄和后马庄。这俩村以前是一个村,统称马庄。马庄之前叫孔贤庄,因明永乐年间,马姓移民迁居此处,原孔姓居民已衰,马姓逐渐繁衍成大户,村名便改称马庄了。孔贤庄因是唐代大儒孔颖达的故里而得名。从孔子后裔孔杨被封为下博亭候始居孔贤庄开始,孔姓族人一直在这里居住。
史称孔颖达“八岁入学,日诵千余言”,悟性极佳。成年后,他贯通经史,尤其对汉儒服虔所注《春秋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诗经》、王弼所注《周易》都有较深的造诣,并擅长文学,通晓算术历法。同郡大儒刘焯是知名学者,孔颖达慕名前去拜访,刘焯恃才傲物,见他年轻,态度有些傲慢,后通过言谈议论,问难答疑,才知道他才识不凡,不觉对其刮目相看。
隋文帝晚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隋炀帝即位后为笼络人心,重兴儒学,“征辟儒生,远近毕至”,孔颖达以其才学被授以河内郡(今河南沁阳一带)博士。隋大业年间,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在东都洛阳由门下省主持召开大规模的儒学言论集会。孔颖达英姿勃发,舌战群儒,被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为最佳。而被他击败的先辈宿儒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竟暗中雇了一名刺客去刺杀他,幸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把他藏在家中,才幸免于难。
李渊建国后,海内实现一统。李世民因创业征战之功,特授天策上将、领司徒、封秦王。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特设文学馆,揽天下文士,为治国平天下储备人才。文学馆位于宫城之西,地静景幽,无车马之喧;典籍充栋,有兰台之盛。这年十月,孔颖达等18人同日被授为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十八学士都是当时经学通明、文彩飞扬的优秀人物,杜如晦、房玄龄甚至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李世民给他们优以尊礼,予以厚禄,入阁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还令大画家阎立本为诸名士写真,大文豪褚亮(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父亲)题写真赞,高悬于凌烟之阁,深藏于禁中秘府。儒雅之风,旷古稀有;亲近之恩,百代罕及。因此时人称之“登瀛州”。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论功行赏,孔颖达以儒业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给事中乃门下省要职,掌封驳政令,议论得失,他随侍皇帝左右,受到太宗信任。屡迁国子司业,祭酒,掌管一国教育。唐太宗将储君的教育委与孔颖达,任他为太子右庶子,与左庶子于志宁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孔颖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无奈太子爱好声色,漫游无度,足智饰非,不听劝教;又因太宗偏爱魏王李泰,酿成嫡庶相争之祸。太子被废后,其他东宫属官多被黜退,只有孔颖达、于志宁等由于平时对李承乾犯颜直谏,尽心尽职,太宗于是对他们奖赏有加,信任如故。
作为当年秦王亲信的几个文臣之一,孔颖达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不像房杜诸人,功业卓著,位至公卿。他在太宗朝最大的成就就是奉旨编纂了《五经正义》,被唐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经学内部的各种纷争,为经学的统一和汉学的总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曾与魏征、颜师古等修订《隋书》,有“良史"之称,又修订五礼。贞观十四年,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了的释奠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若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惠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贞观十七年,孔颖达年老致仕。十八年,图形于凌烟阁,赞语说:“道先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称赞他在弘扬儒学经典上的功绩。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病逝,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常卿,谥曰宪,并赐予陪葬昭陵的恩典,家乡人在其故里马庄为其修建了衣冠冢表示纪念。这座衣冠冢古时还是衡水八景之一,名为“孔坟显异”,因方圆数尺内寸草不生而得名。
孔颖达死后,其子孔志继承父业,官至国子司业。后来孙子孔惠元也继承父祖当过司业之职,官至太子谕德。他们祖孙父子三代相继任国子司业,时人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