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固安京绣:一针一线流传的岁月)
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以北方民间刺绣为基础,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固安县作为京畿要地,与京绣有着很深的渊源,被紫禁城的京绣魅力感染,拥有独特的京绣文化与传承。今天让我们走进固安京绣,感受属于固安人的京绣岁月。
戴海光,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绣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京绣的故事,还要从固安的京绣工艺说起。京绣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明清之际盛极一时。清朝覆灭后,紫禁城的刺绣工匠大多散落民间,办起了绣坊,京绣手艺便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解放初期,固安建立了国营刺绣厂,工人之多,水平之高,达到了固安传统刺绣的辉煌时期。戴海光的父亲当时就在国营刺绣厂工作,得到了清朝绣花局技工师傅的真传,并将这一门传统手工技艺传于自己的儿子——戴海光。
1983年,年仅十四岁的戴海光从父亲手中接过京绣,开始进入固安县外贸刺绣厂学徒,开始了他的京绣生涯,1985年跟随父亲创建了“京巧绣庄”。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外贸形势的改变,全省乃至全国相关企业受到严重打压,固安外贸刺绣厂及后起的固安刺绣企业纷纷破产,戴家绣庄也面临重重困难。
为了让京绣能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展,戴海光专心研究传统的刺绣技艺,临摹传统画卷学习技巧,发掘整理了一系列的精品刺绣谱式;大量练习软笔书法,不断加强基本功。不仅如此,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让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与观赏价值。在他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众多充满中国元素的京绣作品,其中一幅名为《盛世龙腾》,极为精致耀眼。
戴海光说:“这件作品叫《盛世龙腾》,采用盘金绣(的方式),由5个工人耗时一年才完成。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四海升平。”
手艺越来越精湛,成品质量始终如一,经他手的每一份京绣作品都是一针一线精雕细琢,最长的耗时三年之久,最短的也要用半年时间才能完工。由于刺绣步骤繁琐,一件京绣作品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力量,为了不砸掉自家京绣的招牌,戴海光建立起了自己的刺绣团队,经营着固安独有的一家京绣制品厂。他要求自己的绣工师傅们,从针线、构图、造型、设色,必须一丝不苟。多年来,厂里的成品多次在国内外一线博览会上展出并远销海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相同的困境——受众群体小,成本高,收益低。对于京绣来说,近年来的“国风热”为京绣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了新思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戴海光转换思路,开始与一些服装品牌合作,将固安的京绣手艺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还生产屏风、装饰画、小靠垫等饰品摆件。随着固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的展开,京绣逐步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希望这一具有皇家气派的传统手艺在继承中谋求发展。
戴海光说:“这两年咱们县委县政府、县文广新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对我们非遗企业大力支持。对我们来说,更应该把这份传统的手艺继承发扬下去。”(记者:姚金竺 杜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