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流浪女”离家走失18年!宣化救助站千里护送助其回家…)
6月10日上午10点
一辆轿车停在
重庆市丰都县救助站门口
车内走下一个
年过半百的中年妇女
嘴里不住地念叨着: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离家走失18年的
“流浪女”回家了
在宣化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历时一年零8个月的寻找下,经长途护送,6月10日,重庆市丰都县离家走失18年的向秀蓉终于回家。
流浪女子一言不发
2018年10月3日,宣化区江家屯派出所给宣化区救助管理站送来一名女性受助者,她蓬头垢面、精神恍惚、衣衫褴褛,好似有严重精神障碍。
工作人员进行耐心询问录入时,她一言不发,沟通受阻。
此人姓名、身世、家在何方,一点线索也没有,工作一时陷入被动。
但是救助站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没有气馁。
当时,救助站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为她找到家,让流浪者早日回归家庭。
围绕如何有效沟通、社会工作介入、音频采集、语音分析甄别、疑似地址联络等工作又成为一个常规案例个案突破课题,宣化区救助站寻亲小组在宣化际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语音专家指导下,以站长为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
考虑到受助者沟通困难首先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案管理工作模式,开展预估和制定下一步计划。
起初,受助者有抵触情绪,但经过社会工作介入,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沟通上也有了一定的起色,顺利地完成了音频采集,虽然采集成功但是语音很难辨识。经过对音频逐步认真地分解,利用各种电子设备反复的甄听,确定此人语音使用为西南方言语系,西南方言在全国的使用范围在云、贵、川三省及湖南、广西北部边缘地区。
大范围的确定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反复不间断问询,反复音频采集,反复听。
多种努力帮其找家
宣化区救助管理站,在语音识别技术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今年5月26日,一个地方方言关键词树仁(俗荫)在上百次的甄听和识别后破解了僵局。
随后,宣化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打给重庆市丰都县树仁镇派出所的电话有了回复,但也不是太肯定。毕竟走失多年,且其家人也早已不在村里居住,最后经过丰都县进一步核实,有效地址得到确认,但是无法联系到家人。
之后,宣化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再次联系到重庆市救助管理站寻求帮助。对方得知情况后十分热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帮助找到了她的家人,随之此人身世也揭开了谜底。
经家人反馈信息,此人名叫向秀蓉,2002年8月10日从家中走失,和家人失去联系,家人先是当地报警,后在宝贝回家网、全国寻亲网寻亲登记,还张贴寻人启事,多方苦寻均无果。
2016年,向秀蓉的丈夫和儿子迁往城里居住。
当家人知道向秀蓉在河北宣化被救助的消息时十分激动兴奋。
向秀蓉的妹妹也询问姐姐的身高体重,提前给准备回家的姐姐购买了一身红色新衣服,在等待着幸福团聚的时刻。
身在宣化救助管理站接受受助生活的向秀蓉,得知找到家人时热泪盈眶,兴奋异常,高兴地时常喃喃自语,轻声呼唤儿子的小名。
千里护送亲人团聚
6月9日上午9时,宣化区救助管理站领导与其他工作人员带车护送向秀蓉踏上回家路。
跨黄河,穿秦岭,驶蜀道……在专车护送途中,向秀蓉的家人电话一直不断,浓浓的亲情牵动着彼此的心弦。
6月10日上午10点,车辆到达重庆市丰都县救助站门口。
向秀蓉一家早早地就等在了楼下,车一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感染了向秀蓉及送她回家的所有人,车没停稳,乡亲和亲戚们就涌了过来,向秀蓉的儿子双膝跪地抱着失散18年的母亲嚎啕大哭,他说:“妈妈,您可回来了,可回来了,这么多年,儿子都快想疯了。”
向秀蓉也紧紧的抱着儿子,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向秀蓉的妹妹也哭着上前抱住姐姐,“姐姐,你可想死我们了,终于把你盼回来了。”
一家人在失散18年后终于在这一刻相拥而泣,悲喜交集。
为感谢救助站寻亲护送,向秀蓉家人专门制作了锦旗,好友们高高举起写有“欢迎走失18年的妈妈平安回家,感恩河北宣化救助寻亲返乡”大红条幅。
向秀蓉18年的回家梦,终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