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赵县公安局着力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导向,立足县域实际,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在充实人员力量、加强警务室建设、推动警务助理模式上下真功夫、硬功夫,不断夯实平安建设根基、努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充实基层一线警力,打好固本强基“组合拳”
赵县共有人口62.2万,是平原地区人口大县。县公安局共有民警217人,除城区分局外,另有10个农村派出所,其中3警所和4警所各占5个,警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推进提升。为此,县局党委确立了“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思路,做强派出所工作。
一是机关警力下基层。充分发挥其公安业务熟悉、群众工作能力强的特点,重点从事社区警务,根据工作业绩,在干部使用、立功受奖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调动机关民警投身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目前下沉人员已全部到岗,完成了年内平原地区消除3人所工作目标。
二是配强辅助力量。配足配强辅警、文职、消防编制人员,目前每所全部警力均达到10人以上。今后,新录警力原则上充实派出所,不断为派出所注入活力。
三是完善考核管理。对派出所民警的日常考勤和工作情况进行严格管理、考核,健全工作记录和相关台账,根据工作实绩奖优罚劣,对不能完成任务或不安心工作的,及时调整。
建设标准化警务室,打造警民联系“前哨站”
针对警务室老化、破旧甚至被拆除的情况,县局按照立体化、信息化、法治化防控体系建设要求,拿出专项资金,实施警务室重建。
一是搭建联系群众的“桥梁”。对全县警务区重新划分、合理选址,规范软硬件标准,重新粉刷外观标识,统一制作牌匾、灯箱、民警去向牌等,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任务,健全工作台账,目前26个标准化警务室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二是维系警民联系的“纽带”。县局明确社区民警不参与跨区安保、执勤以及打处任务,确保60%以上工作时间沉在社区。同时,以警务室为依托,每周二、周四组织治保会、巡逻队、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治安巡逻、提供法律咨询、宣传安全防范知识等。县局还在网页开设专栏,晾晒工作、展示风采、交流经验、固化机制。通过强化社区警务,打通警民联系“微循环”。
推行警务助理模式,构建警民联创“共治体”
赵县辖7镇4乡,281个行政村,县局主动争取县、乡党委政府支持,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与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公安管理体制和警务运行机制,推行农村警务助理模式。
一是严格选拔标准。在人口2000人以下的村设立1名、2000人以上的村设立2名派出所警务助理,从村支“两委”或群众中威望高、善调解的人员中挑选担任,统筹社会资源参与农村警务建设,把民警从警务活动执行者变成平安建设组织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明确职责任务。警务助理履行“八大”职责,即:治安防范、情报收集、人口管理、违法举报、矛盾调解、政策宣传、警务联络、便民服务,改变以往治安防控中公安机关“孤军作战”局面,使警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置、纠纷第一时间得到调解,求助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周点评、月例会、半年考”模式,社区民警每周召开点评会,听取汇报、分析问题、安排任务、指导工作;派出所每月召开例会,通报治安形势、解决疑难问题,开展技能培训;每半年派出所会同乡镇综治部门进行一次考评,根据工作表现及成效奖优罚劣。坚持“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理念,打造开放多元、联动融合的矛盾化解格局。目前,全县281个行政村已建档成立370人的警务助理队伍,实现人员配置全覆盖,并持证上岗开展工作。
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以来,在社区、农村共组织开展巡逻2500余人次,开展防范宣传22次,收集各类有价值的线索32条,开展人口信息核查114人,摸排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48起,采集“一标三实”信息20000余条,全县刑事案件同比下降6%,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7%,初步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