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国上将吕正操回忆在永清曹家务的浴血奋战)
吕正操抗倭浑河畔
武瑞征 整理
在永清县南、北曹家务村西,曾经有一大片沙滩地,村里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时,常常能捡到弹壳等物。村中老人说,这里曾经打过一次非常激烈的抗日战斗,这片土地之下,还掩埋着许多被打死的日本鬼子的尸体,有一次,雨水还冲刷出了一只日本鬼子的钢盔。
村人所说的那场战斗,就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永定河保卫战,而其中一位指挥官就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吕正操。
抗战时期的吕正操将军
爱国将军吕正操
中国历史上有准确记载的最长寿的将军
吕正操(1904-2009年),字必之,辽宁海城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上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新中国第二任铁道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委员。吕正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名逝世者,享年105岁,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准确记载的最长寿的将军。
吕正操于1904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籍河北省清河县。1922年参加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精明强干,能读会写,被张学良选送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
1925年12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三、四方面军团司令部,吕正操被张学良召到身边担任少校副官。1929年起任东北军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1932年至1936年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六四七团团长。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吕正操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指示部队主动配合学生游行示威,援助学生进城,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称赞。
1936年9月,吕正操在北平建立了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总队长。不久即被张学良选调到西安,在张学良公馆担任内勤。1936年12月12日,吕正操参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其间多次和来西安共商国共两党合作大计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触,聆听了周恩来的教导,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和正确,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重返东北军六四七团任职。1937年初,由于中共党员在六四七团的革命活动引起东北军上层反动军官的警觉,他们要求把六四七团拆散和其他部队混编。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吕正操率部接受改编,任新编六九一团团长,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5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吕正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吕正操很快又在六九一团发展起了党组织,“这时团长、营长,连、排主要干部差不多都是党员或‘东抗’队员,党的组织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支队伍。”(据《吕正操将军自述》)“七•七事变”暴发后,六九一团奉命由石家庄北上奔赴抗日前线。7月中旬出发时,吕正操就按照北方局的指示,通过六九一团中的党员和东抗队员进行北上抗日的思想动员,并成立了抗日俱乐部。
指挥永定河保卫战
永清县的商人、土匪、农民……
第一次团结一心齐心抗敌
8月初,国民党二十九军进驻固安、永清、安次地区。9月5日,国民党第五十三军与二十九军换防,该军一一六师(师长周福成)奉命赴永定河右岸防守,以固守永清县城及永定河右岸阵地,阻击日军六师团渡河南进。六九一团正隶属于一一六师。
6日,一一六师至永清及于林屯附近,师部进驻永清县城内,命三四八旅(欠六九六团)占领双营至小良村一线阵地;三四六旅(欠六九一团一营)占领小良村(不含)亘曹家务至河津一线阵地。六九六团为预备队,该团第三营担任永清县城防务。各部接到命令,分别作出部署,征调民夫,构筑工事。
吕正操领导的六九一团团部设在曹家务村。曹家务是一个三面受敌的防守点,此时,周福成已经怀疑吕正操为共产党员,有意将吕正操部派到这个最危险的地方。“因我团有党的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活跃,师长周福成总是有意把我们派到艰难的地方,企图借敌人力量削弱我团。他把我团布置在永定河一个三面受敌的突出部,沿河设防,团部设在曹家务,担任永定河右岸的防守,在那里与敌人隔河对峙。”(据《吕正操将军自述》)为增强力量,他派该团侦察员曹玉振(永清县河西营村人)与韩村自卫团及附近联合武装取得联系,以实施军民联防。
永定河附近九、十区积极筹措木料、沙袋等材料运往阵地加固工事,远处村庄每天为军队运送粮、草等给养。当时的口号是:“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一切为战勤服务。”国民党县政府还从各村征调青壮年组织成守望队、运输队、担架队。为抵御日军进攻,专员张汉泉、县长朱广宇还动员收集全县财主富户及大、中商家店铺拥有的枪支,组成抗日自卫队;招安土匪,晓以抗日救国大义,组织他们参加抗日队伍,并将县保卫团、公安队改为抗日自卫队。县政府文职人员担负宣传工作,将收听到的无线电台广播印成宣传品,张贴或散发,以鼓舞士气,振奋民心。
9月14日拂晓,约三四百名日军由梁各庄向六九二团辛务阵地渡河攻击,被击退后9时再以30余门大炮向唐家铺至曹家务一线阵地炮击达两个小时之久,中国守军阵地大部被摧毁。10时,何麻营、北戈奕、梁各庄间日军数千人,在20余架飞机掩护下强行渡河,被中国守军击退。午后3时,日军第六师团、第十一旅团、第十三联队等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再次向眼兆屯、孟各庄、曹家务一线河防发起攻击,同时出动8架飞机轰炸永清县城。一一六师师部驻地房屋被炸毁,官兵及居民伤亡50余人。城内守军以高射机枪还击,击落敌机一架,坠毁于南八里庄村南,机上一名上尉、两名驾驶员被击毙。
六九一团在吕正操指挥下,与敌激战,打退日军多次冲锋。“敌人于9月15日正午12时许,进攻我阵地——孟各庄至小良村,开始炮击我左翼——孟各庄以西。六九二团阵地失守,我左翼第三营第九连在单线防御配备薄弱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受到敌人炮火压迫和左翼包围。第三营营长刘裕勤给我打来紧急电话:‘敌人冲过河了,怎么办?’我说:‘死守阵地,我就来。’我骑马立即赶到。到了那里,营长刘裕勤、副营长王德平、连长王宽民,还有一个姓李的排长,这4个人都是党员,在阵地上光荣牺牲,但阵地守住了。”(据《吕正操将军自述》)
晚9时,梁各庄方面日军增加2000余名,再次强行渡河。9月15日,六九二团与日军英勇激战,两次肉博,双方伤亡惨重,团长张于驰、营长尹德孚负重伤。辛务、孟各庄、纪庄子防线先后被日军突破,日军深入永清、固安境内。国民党骑四师奉命由永清县南关镇至龙虎庄一线截击入侵日军,日军先遣队步兵千余人,骑兵百余人,山炮10余门,16日晨到达义井村。9月18日,永清县城失守,驻县城内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南逃,城乡百姓呼儿唤母,弃家逃难。日军沿城西南犯,在老君堂村北莫家桁子,遭一一六师三四八旅某机枪连阻击,双方展开激烈肉搏,中国军队除十余人撤出,大部分阵亡。
据国民党陆军一一六师师部统计,从9月14日至18日4天的永清阻击战中,国民党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参战军官达610人,其中阵亡44人,伤87人,伤亡军官占总数的21.8%;参战士兵9210人,其中阵亡1720人,伤896人,下落不明67人,伤亡及失踪士兵占总数的29.1%。战后,中国守军南撤。
日军由曹家务以西渡河后,进入永清境内,对沿途所经村庄村民疯狂屠杀。18日,离开永清,进入霸县。据查,自14日至17日,日军在永清县制造惨案达28起,杀害无辜百姓799人。其中较大惨案有石家营惨案、徐官营惨案、瓦屋辛庄惨案。

图为在曹家务村附近挖出的弹头与日军钢盔。魏贵军收藏。
梅花镇战役与小樵改编
在永定河保卫战后,吕正操部奉命撤离永清。
吕正操这样回忆他们从永定河防线撤离时的情形:“永定河滩一色的沙地,沙地上长着密密麻麻的细柳,与之相连的庄稼地种的都是高粱、葵花。当时我们团部的人员都分散在高粱地里,没有受到损失。入夜后,我团在原地休息。这天是阴历八月十一,快到中秋节了,月亮升起得早,当太阳刚刚落下去,它就挂东南天空中了。一场战斗刚刚过去,一切都显得很安静,这很自然地勾起了官兵们的思乡情绪。不少人在心里怀念沦亡的乡土,思念着不知流落何方的亲人。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为不能保卫国土而焦急忧虑。”
这场战斗结束后,吕正操部总结了这次战斗失利的原因,并进一步坚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他们在束鹿县半壁店、梅花镇分别与日军进行了两次激战。在梅花镇战斗中,他们以较小代价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这是侵华日军在河北省境内首次遭受重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0月14日,吕正操同志在晋县小樵镇主持召开了决定部队前途命运的全团官兵代表会议,决定六九一团脱离东北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他担任司令员,并在所属各总队都建立了党组织,部队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1937年10月,吕正操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1943年9月,任晋绥军区司令员。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吕正操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1946年7月任东北铁路总局总局长兼政委。1949年4月,任军委铁道部副部长。
建国后,历任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部长,铁道兵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图为开国将帅吕正操戎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