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默默耕耘 静待花开——三河新知行为残障人服务的坚守与奋斗)
烙饼我来准备
2011年春天,燕郊青年阳光社区之家(三河市新知行的前身)在燕郊成立。在燕郊这片土地上,新知行人立足为成年心智障碍者服务,以心智障碍者为中心,把他们当亲人,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扶残助残,带领心智障碍者在社区家庭中开展居家生活锻炼,组织心智障碍者走出去,锻炼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引领心智障碍者走出困境,使他们变得独立、自主、阳光、快乐,使更多的残疾人融入了生活,走向了社会。多年的坚守与奋斗,新知行扶残助残的事业,正逐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初到燕郊,感受创业艰辛
初到燕郊,新知行缺少资金,缺少资源,也没有更多的专业服务人员,只有楚效伟和曹云雷两个人。在学生家长及新知行工作者家人的支持下,在原服务机构老领导的大力资助下,2011年春天,新知行在燕郊意华小区的一个三居室楼房里开始了服务,机构取名燕郊青年阳光社区之家,是希望在这里生活的心智障碍青年都能享受家的温暖,迎着阳光,创建独立自主的新生活。新知行采取社区化、家庭式的服务模式,这里是工作者和学生一起生活的家。
刚开始,由于条件有限,缺少活动场地,他们就把社区广场变成学生活动的操场,社区超市、菜市场变成了教学生认知的课堂,把服务融在日常社区生活之中,白天是带学生活动的老师,晚上又成为学生们的生活辅导员,和他们同吃同住。
2011年11月,曹老师要去重庆江津学习,当时社区家庭已有7名学生,由于没有找到人帮忙,就楚效伟一个人带着。白天带着他们做各种活动,带着他们做一日三餐,晚上还要辅导他们生活,就这样持续一周多。这期间,一名学生把社区之家暖气的阀门给拧掉了,暖气管里的热水直往外喷,顿时整个客厅里全是水,沙发湿了,楚效伟和几名学生的衣服也都全湿了,社区家庭里的学生们也是一片慌乱,楚老师一边安抚学生,一边“抢险救灾”,好不容易把阀门装上后,他和学生们一盆一盆的清理水,等清理完,天已经黑了。此刻的楚老师一身湿漉漉的,但顾不上休息,就一边带着学生,一边给他们准备晚饭。
那时新知行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带着学生步行到行宫市场中买菜和日用品;为了把社区之家门前的路铺平,他们带着学生去潮白河边活动时捡砖,硬是把社区之家门口的小路铺好,腿脚不好的学生再也不用担心走路时摔倒。
新知行经历从家长的不了解,社区居民的不认同,学生的不适应,到逐步的理解和支持。那时学生的每一次喊叫,每一次暴跳,都在挑战着新知行工作者的神经。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就是担心晚上有人来敲门,投诉学生的吵嚷,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这是一种对专业能力的挑战,一种身心承受能力挑战,也是一种对人磨练的过程,也是新知行创业的艰辛历程。
需求为本,做好个别化服务
由于新知行服务机构小,没有大康复机构的设备和条件。但小有小的优势,几年来他们以学生需求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和学生商讨活动的开展,给他们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机会,进而让学生实现自我,逐步成为生活的主人。在开展服务中,采取逐步放手,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每人都要爱护这个家,对这个家都有责任,慢慢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融入到了这个家中,这个家也逐渐融入到了社区之中。
在这里的学生个体差异大,有的喜欢动,有的喜欢静,各有不同的需求和特长。为了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新知行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实现个性化的服务,让每一名学生在这里都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服务。如带着他们骑车,学习轮滑,去图书馆看书,去博物馆参观,去游泳馆游泳,去电影院看电影,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学生们的一个个心愿,新知行的服务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名学生,不会骑车,当看到其他同学骑车,他也很想骑车。新知行工作人员和家长沟通后,家长说以前教过他,没有教会,就放弃了。经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汗水一次次浸湿老师的衣背,这名学生终于学会了骑车。家长很是吃惊,说真的没想到,太感谢你们了。直到现在,这个学生也是骑车出行,把骑车作为一种运动锻炼。
新知行立足社区,以社区为基础,综合利用社区各方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形成集多种力量共助一人的局面,使心智障碍者得到社区的接纳,融入社区生活,甚至能实现就业,也能和普通人一样往来社区和职场之间,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是新知行不断的探索,也是他们的深深期待。
制作手工画
多方支持 ,共助残障人成长
随着服务学生的增加,社区家庭的空间显得越来越有限,能有更大点的场地成了当务之急。在三河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协调下,2016年,燕郊辅仁医院专门无偿给新知行提供必要的房屋,供学生白天使用,这可以说是新知行在燕郊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这样新知行实现了白天和晚间服务的分离,白天在辅仁医院开展各种日间活动,晚上回到社区家庭,开展居家生活能力的锻炼,从而做到以辅仁医院的日间活动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调动多方资源,开展各种服务。
新知行在燕郊初始,可以说一没人脉,二缺合作单位,开展残障服务是很艰难的。但通过不懈努力,积极争取,一次次邀请人来参与活动,创造机会让人了解,慢慢地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先后联系燕郊的高校、公益团体,还得到永旺超市、京贸物联、三河家居建材协会等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的大力帮助,也得到一些事业单位、志愿者团队、教育机构的支持,这些爱心单位为新知行募集了体育器材、音乐器材、图书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大家的助力为新知行服务残障人士提供了多方保障,使新知行在助残服务的路上不再孤单。
积极引导,力倡社会助残
为改变大家对残障者的固有印象,新知行广泛联系,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展示特长的机会,在这里有敲架子鼓的能手,有轮滑的行家,有手工制作的巧匠,有居家生活的好帮手。总之,新知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展示,让社会看到他们也能行。
几年来,新知行先后开发了适合学生制作的手工肥皂、杯垫、鞋垫、数字油画、手绘帆布包、钻石画等多个项目,在中国智协、燕郊在线及众多爱心企业、公益团体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定期开展义卖,并把义卖的收入给学生们发奖金,让他们的劳动产生价值,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自信,让家长看到希望。
从2016年开始, 中国智协倡导在全国开展牵着蜗牛去散步以来, 新知行连续几年代表三河开展这项活动。从刚开始自己做,到后来联系志愿者团队做,再到后来联系燕郊的残疾人服务机构、高校一起做,从刚开始的一年一次,到现在的一年多次,积极倡导让更多的残障者能从家庭中走出来,增加社会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共同促进社会融合。
现在,通过新知行的积极引导,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高校社团、公益团体、爱心企业、媒体等加入进来,他们成为支持残障者走进社区和融入社会的支持力量。
手工制作包装盒
居家托养服务,汗洒这片土地
2019年,新知行承接了三河市联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共涉及6个街道、乡镇的45名服务对象,这也让新知行有机会更多了解残疾人生活的实际。在服务中,新知行人带着热情和微笑走进每一户,从火热的夏季走到丰收的秋季,走过了寒风刺骨的冬,在乡村之中奔波,汗水湿透了衣背,付出了辛劳,留下了汗水,更收获着感动。
去年11月,在一次入户回来的路上,汽车陷入泥中,新知行老师和志愿者们一起下车,推了多次,最终还是在汽车救援下,才把车拉出来,每个人都像个泥人似的,有个志愿者在推车时,还摔倒在泥水里,衣服都湿了,但大家无怨无悔。
在去年8月的一次入户服务结束后,接受服务的一位老大爷,给拿出100元钱,他说他不会做饭,说拿这个钱去喝点水,去吃点饭;还有一位脑瘫的大姐,她不会说话,在服务结束后,她先是竖起了大拇指,后又拿着她家的南瓜、红薯、大葱往车里放;还有的把自己家种的白菜、玉米让带上,这些朴实之中带给新知行人的是满满的感动。
由于新知行的带动,高校学生、爱心企业、公益团体等社会组织一起加入到助残队伍之中,去年新知行还把他们捐助的羽绒服、生活用品、水果、月饼等给这些家庭送去,把社会爱心的涓涓细流洒向残疾人家庭。
总结经验,促进服务不断改进
新知行在开展心智障碍者服务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进行有益探索,促进工作开展。2014年,中国智协《我们一起走过》一书中记述了新知行人的尝试,《社会与公益》有了新知行经验的发表,中国智协《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中》有新知行人的智慧,《守望星星的孩子》一书中有对新知行的专访。几年来,他们曾为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的同行开展专业分享;在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举办了内地及台湾的特殊教育专家面向全国的成年心智障碍服务的专业研讨。
新知行的努力不断取得新成绩。社区居民在改变,在参与活动中,有的居民主动邀请学生到家中辅导孩子画画,有的为学生制作手工艺提供新的素材。学生在改变,在社区超市、物业公司、小区里有了学生们独立活动的身影,有的能单独购买水电,独自乘车回家,有的学会了做饭,有的学会了使用微信购物,有的学会了定外卖。学生有能力活跃在社区,社区也包容接纳了他们,学生们变得更阳光、更快乐、更自信。
新知行在探索中前进,立足社区做倡导者,积极影响社区,让社区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让更多社区居民关注残障者,让学生自主的去决定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时,利用每一次活动影响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走进这个群体,理解家长、特教老师、社工,共同关注这项事业,推动残障人向普通人靠近再靠近,进而融入社会生活。
开展爱心义卖
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落下,也诠释着不让一个残疾人落下。新知行人,以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境界,继续开创着心智障碍者服务的新征程,默默耕耘,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