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税务局驻行唐西城仔村的扶贫工作组队员和村民一起采红薯叶。(资料图片)张晓峰 摄
在石家庄市行唐县上方乡西城仔村御叶坊茶厂的茶叶炒制车间,十多个工人正忙着炒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以前村里没有茶厂,更没有茶产业,俺就干点儿自家的农活,也没有工资收入。”该村村民刘会敏娴熟地揉捻着茶叶说,“现在好了,村里有了茶产业,俺们也跟着沾了光,炒茶、采茶都能挣来钱。”她在茶厂炒茶,每天收入有60元,空闲时间可以去山上采摘野生酸枣叶,茶厂以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鲜叶,采上一天也有六七十元的收益。
西城仔村党支部书记顾双年告诉记者,像刘会敏这样在茶厂打工的有很多人,而摘酸枣叶的村民就更多了,不仅是本村村民,周边村的村民听说采摘酸枣叶能挣钱,也纷纷加入。
西城仔村属半丘陵干旱区,周边酸枣丛生。原来没有茶产业,酸枣叶也无法转化为效益。“一片叶子,就能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石家庄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苏建辉介绍,除了酸枣叶茶外,其实西城仔村最先发展的是红薯叶茶。行唐县是红薯产业大县,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约5.3万吨,红薯叶除部分成为畜禽饲料外,大都白白丢掉了。
能不能将红薯叶制作成深加工产品卖出去,让乡亲们增加一份收益?带着这样的想法和愿望,驻村工作队立足本地资源,经过一番探索,研制开发出具有北方特色的红薯叶制茶工艺,并通过了检测。叶子变废为宝,给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产业扶贫是脱贫治本之策。西城仔村全村223户753人,耕地1500亩,截至2017年底,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户54人,是行唐县1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该村开始发展茶产业,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益,2018年底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村民参与种红薯、采叶、炒茶等劳务,每人每天可获得60—100元的收入,成品茶外销,每斤给村集体带来30%—50%的利润。“2019年我们生产酸枣叶茶1500斤,红薯叶茶600余斤,市场价格每斤600元左右,为村里带来不少的收益。”顾双年说。
制作红薯叶茶。(资料图片)张晓峰 摄
西城仔村因茶脱贫、因茶兴业。“有了产业基础,还要做大做强品牌。”苏建辉说,基于优质红薯叶、野生酸枣叶制成的生态有机保健茶,西城仔村现在正在打造“御叶坊”品牌,为下一步进入互联网销售做准备。
触网,才能打开广阔市场。目前,“御叶坊”茶产品已在周边小有名气。“今年将开展互联网销售,让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眼下,苏建辉正在谋划着开网店,在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西城仔村的茶产品,让“御叶坊”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除了茶产业外,该村还在谋划新的发展项目。“产业融合,效益才能倍增。今年我们将依托红领巾水库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吸引周边的人过来旅游。”苏建辉介绍,与茶厂仅一路之隔的民宿已经建起来了。“以后这里就是一条葡萄长廊,还会种植金银花等植物,既有观赏性,又具经济价值。”走在茶厂门前的路上,苏建辉描绘着西城仔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