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康保两兄弟用金工茶器展现张家口“元素”)
康保两个人用巧手制作金工茶器展示经家口文化,为他们点赞!
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魏民
支财茂和他的工作室
结缘金工工艺
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荆勇没想到他会和我国传统金工工艺结缘。
今年37岁的荆勇出生在康保,高中在秦皇岛上学, 后来到石家庄求学,就读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学专业为旅游和酒店管理。
从学校毕业后,他来到北京打工, 在一家公司从事产品策划。在北京上班时, 他注册了一家淘宝店,起初就是感到好玩,后来竟放不下,他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实现创业梦想。
荆勇的妻子在张家口,他们结婚后养育了两个孩子, 为了照顾妻儿,荆勇回到了张家口。他又拾起电子商务,在网上销售包装袋、 日用护理品等, 一直干了有七八年,他还开过婴儿游泳馆。
荆勇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但对传统工艺也颇感兴趣。
支财茂,1981年出生,他也是康保人,和荆勇是初中同学,也是合得来的兄弟。
支财茂有美术天赋,从小喜欢美术,后考上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雕塑、造型等,参加工作后,从事雕塑设计制作10余年, 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高级雕塑研修班学习,2008年毕业。
因创作城市雕塑数量受限,支财茂转向我国传统金工技法, 多年来,他对金工、 布目镶嵌、大漆、陶瓷、雕刻等工艺十分独到,并将不同工艺柔和地体现到产品的具体设计制作中,匠心打造独具传统特色的手工产品,尤其是手工茶器。
支财茂在北京有工作室,手工茶器的客户都是特定人群,他们喜欢茶文化、古文化,且有一定购买力,消费者以南方人居多。支财茂原材料进货渠道稳固,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强。
受支财茂影响,早在二三年前,荆勇就有意将事业重心转向金工工艺,去年他和支财茂确定了合作关系, 手工茶器、文创产品成为他们共同的创业方向。
干泡茶台呈现的大境门
茶承上展现大丽花。
建水上有张库大道的画面。
茶则上表现有大丽花图案
展现张家口元素
支财茂和荆勇俩人注册了“铭品匠造”品牌,毕竟都是张家口人,他们设计生产的手工茶器和文创产品都注入了张家口的历史文化元素。
2019年10月31日,张家口第二届设计周在展览馆举办, 他们拿出5件作品参展, 有壶承、茶则、杯托、笔筒等,这5件文创作品涉及雕刻、手绘等多种工艺。
在制作干泡茶台时,使用铜板雕刻、 錾刻、嵌银等方式,呈现出大境门虽历尽桑沧却依然壮美的画面,大境门见证了张家口的历史,见证了历代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见证了凄凉与繁荣的更迭。
在制作的壶承、茶托和茶则茶器小套装时,他们使用了铜板雕刻、錾刻、嵌银等方式,以张家口市市花“大丽花”为主要创作元素,借用大丽花的“大方”、“富丽”,寓意我市人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在茶则、茶托和壶承上设计大丽花,让人们在品茗的同时,了解大丽花是张家口的市花。”荆勇说。
蔚县有青砂器,荆勇小时候,知道熬药的砂锅来自蔚县。“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蔚县青砂器。”荆勇介绍。
他们在手工茶器建水中使用了蔚县青砂器,建水是存放凉水、茶渣子的茶器,茶水凉了就倒进建水里。他们手绘图案,然后设计器形,之后和蔚县青砂器艺人联系,让其按要求烧制出来。
他们使用雕刻、嵌银等方式,建水的主体材质为蔚县青砂,并采用嵌银方法,一圈金属上雕刻的是张库大道的内容,有驼队,有勒勒车,青砂器是圆形的,给人一种循环前行的感觉,用青砂的古朴与颗粒感体现出当年大境门外“张库大道”驼队前行的画面。
他们还使用铜板雕刻、錾刻、嵌银等方式,在干茶泡台上呈现“中国遗鸥之乡”康保县境内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遗鸥自由飞翔的画面,唤起更多人保护遗鸥、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机械加工不断出现新工艺、新技法,錾刻等技艺一度步入滑坡和衰退并濒临失传。好在支财茂、荆勇等一些年轻人将中国几千年的技艺传承了下来,用智慧和创意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