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塞上风云记》背后的故事——张库大道系列知识连载(二))
张库大道系列知识连载
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李桂仁著《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中说“这条商道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在全国设立驿站1500多处。驿站除“通达边情,宣布号令”外,对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物资所走路线,多依驿站。这运输物资的驿站,官马大道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往漠北,建立北元。后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朵颜三部分。此期间,蒙古人所需的中原物资,开始由汉人在战争的间歇期间,辗转运至草原,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流。明宣德四年(1429年),万全指挥张文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一些“跑草地”做买卖的商家开始在张家口堡营造店铺。
明嘉靖八年(1529年),张家口堡扩建,边塞城市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明初,限制内地物品流向草原,史称“禁边”,但仍有私下里做此生意。明朝中期,退居漠北的残元势力再度向内地侵扰,导致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接着,鞑靼、瓦剌两部臣服明朝,每年以朝贡的形式向明王朝交纳贡品,明王朝也赐还一部分物品,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交换形式。后来,这种形式演变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王朝在今张家口大境门外正沟、西沟一带河滩、山谷开办的“以布帛易马”的“贡市”。
张家口“贡市”的开办,应该说是官方承认的张库大道的正式起源,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和蒙古俺答汗议和,并在宣府张家口堡,大同府新平、德胜两堡,太原府水泉营堡设立“茶马互市”,至此,民间商人私下的交易变成政府指导下的规范交易。到明万历年间,张家口的“茶马互市”贸易已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