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英文全称:Intensive Care Unit,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又称“重症监护室”。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配备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床旁血滤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器等设备,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的救治能力可以衡量一所医院的医疗水平,同时,也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强保障。
但是这样一个与死神争夺患者生命的地方,因为其独立、封闭,以及没有家属陪护等种种原因,让人们对其了解产生许多误区。其实,ICU可能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在这就列举几点,让大家对能ICU的真实情况得到进一步了解。
持续有创血压检测仪
呼吸机
监护仪
脑压监测仪
血液净化机
注射泵,可精确输注药物
误区一:进了ICU,就是九死一生,能活着出来的少
其实不然,ICU有自己的收治标准,其中一条就是将那些存在高危因素,或者急性、可逆的脏器功能不全,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收入进来,经过ICU的救治后,可以挽救其生命,并降低因疾病所致的死亡风险,为后续的病情康复创造条件。
换而言之,ICU虽然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但大部分患者在经过精细的管理治疗后,原有的脏器功能不全可以得到控制,病情可以得到改善,甚至康复。
比如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神志不清、循环障碍,但及时通过ICU的呼吸支持治疗,并加以药物阻断发病的急性进程,可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得以缓解,并恢复到发病前的慢性状态。
正因为这样,ICU才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才能称之为与死神斗争的地方。对于那些慢性不可逆性疾病终末期患者,更需要的是家属人文关怀,其不是ICU收治对象。
医生查房
误区二:ICU药好、设备好,进了ICU,保准死不了
这是与上一条相反的观念,对于ICU的另一种极端认识。医学科学有局限性,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脏器功能已经严重衰竭,身体机能处于疾病终末期、失代偿阶段的患者,医生的作用好比是扶着病人过黑洞,真正结局如何,病人自身的抵抗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慢性肺心疾患的急性加重期,比如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心脏疾病、严重创伤等等,即使患者身体基础良好,也可能因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机体反应强烈,对身体重要脏器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伤。甚至不给我们抢救的机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预后不良。
所以说,医生不是万能的,没有神医、神药可以包治百病。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医生查房
误区三:ICU不能陪床,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病人在里面出了事怎么办?
不止是在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ICU都是没有陪床制度的。因为在ICU住院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下降的问题,独立、相对封闭的空间,以及减少人员的流通,可以将外界致病微生物与患者有效的隔绝开来,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另外,ICU还有一些需要避免外界刺激,甚至镇痛、镇静以减少机体能耗的患者,家属陪护起不到有效作用,有时反而会引起患者激动情绪,加重身体负担,造成不良后果。
当然,ICU环境与普通病房不同,不少神志清楚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初次入住ICU时会产生恐惧、焦虑,甚至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这时我们会根据患者情况,请家属协助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从身心两方面保障患者健康。
为患者翻身
误区四:ICU有那么多监护设备,医护工作很轻松,只要看着就行
当然是不可能的,ICU其实是医院里最辛苦的科室之一。虽然ICU的监护设备比较多,但是它们展示出来的仅是一些数字信息而已,而医生则要把这些信息与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时结合起来,动态的评估患者的情况,并做出及时的干预。对于危重病人来说,病情变化是以分钟,甚至秒钟来计算的,所以除了常规的开具医嘱、书写病历外,ICU的医生通常会待在患者床旁,一待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反复的查体,分析、评估病情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处理。
医生调整呼吸机参数
而且,ICU的外出检查、临床操作较多,这些都需要医生、护士全程陪同,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不用说因为担心患者病情变化,或者参与抢救,甚至其他科室抢救,而加班到深夜的情景,也经常发生。
在这里,还要特别说一下ICU的护理团队,她们不仅每天要进行众多的静脉穿刺、留置胃管、尿管等基础操作,还要记录大量的重症信息,给患者翻身、拍背、吸痰、清理排泄物等等,可以说医院里最脏最累的护理工作,而这些却是ICU护士的日常。
此外,像ICU花费高、检查多等问题,也是以“重症”为中心的科室特点所决定的,毕竟生命的价值是无法取代的。
其实,ICU所有医护人员每天竭尽全力在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了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
(通讯员 尉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