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与理智,现实与理想,当下与未来,再一次在某个节点上,交汇在沧州酒厂这个聚合点上。掌舵与启航,前因与后果,眼光与胆魄,因缘际会中,社会责任在一位企业经营者身上,迸发出电光火石般的光焰。
2019年2月14日,新华区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沧州市新华区白酒厂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西片区)国有土地上住宅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已满30日,根据被征收人对(征收意见稿)的意见已修改了(征收意见稿)并已公示,白酒厂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西片区)住宅房屋征收工作已成熟,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按照《沧州市新华区白酒厂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西片区)国有土地上住宅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启动该片区预签协议工作。
白酒厂区域改造是沧州新华区“东扩南进”重要一环,是“东扩”的起点。
2018年沧州市新华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新华区提出:
全力提速“东扩”。集中力量向东部城市副中心突破,以启动白酒厂区域改造为起点,调直延伸解放路为发展主轴,对沿线两侧7个村近9000亩土地实施高标准整体规划,年内启动刘表庄、小代庄、代家坟整村开发改造,同时积极引进建设大体量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与功能支撑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南进”。通过实施南绕城及长芦南大道拓宽改建等重大市政道路工程,全面拉开南部发展空间。依托城南、万荣森林公园周边要素资源丰富优势,以绿色节能为主题,实施杨官屯、荣官屯整村开发改造,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围绕沧州市动物园做好文章,加快都市休闲文化产业园建设,推进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游融合发展,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业休闲产业园区。
背景新闻:
2015年六月的一天下午,阳光明丽。
东塑集团董事长于桂亭家里,来了两位客人——沧州酒厂董事长戴建辉和总经理王晓良。
二人面色凝重,带着一付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神情。
寒喧,落坐,倒茶。
都是熟人,说过几句过门话,戴建辉便直奔主题:酒厂经营遇到了困难,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原来,酒厂作为国企改制以后,依然吃的是“股份制大锅饭”,由于人员内耗、决策效率低、成本高企等原因,企业日渐变得步履蹒跚。近几年,酒厂打算搬迁,在开发区买地建厂需大量资金,酒类行业又遭遇市场低迷,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酒厂只能靠贷款维持日常运营。生死只在旦夕,再拖下去,酒厂面对的就是职工没饭吃,品牌消失无踪。
戴建辉和管理层左思右想,一致认为,企业要活下去,必须脱胎换骨。他们想到了兼并重组,转让股权——让有能力的人接管酒厂。
他们的目光,盯在了东塑身上。东塑有实力不用说,更难得的是,这些年发展势头良好。这次找到于桂亭,就是来“求救”的。
“大哥,酒厂经营困难,发工资都成了问题,你就把我们收了吧。”戴建辉二人用期盼的目光望着于桂亭,神情里有恳切也有丝丝忐忑不安。
酒厂步履维艰,于桂亭略知一二。作为同期改制的企业,他关注着酒厂的发展,也经常在一些场合为戴建辉指点迷津。可今天,二位负责人上门直言“活不了了”,愿意归于东塑麾下,他还是不能不慎重考虑。
于桂亭沉思的目光望向窗外。
阳光房外,是辽阔的天空,天空上飘着忽远忽近的云。他的目光落在云天外,仿佛看到了一个企业兴衰的历程。前尘往事涌上心头,个人的跋涉,企业的成长,集团的多种经营,里面全是与酒厂的不解之缘——有一种叫责任的东西,沉甸甸地压上了他的心头。
他回过神来,摁灭烟头,冲二人点点头,说:“好。我收了。”
轻描淡写几个字,在对面二人听来,仿佛有车轮轰隆隆在心头辗过。
太好了,于大哥,你可替我拔了这颗蜡了。”戴建辉的声音一下子兴奋起来。
资产表我不看,厂区我不派人核查,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能让职工满意——这是于桂亭最关心的事。
于桂亭话音落地,戴建辉和王晓良长舒一口气。
他们没有想到,琢磨了很久的一件事,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于桂亭一句话就化解了。
此前,他们为重组的事,接触过几家企业。要么是有的企业有意愿缺实力,要么有的企业实力强但对酒行业不感兴趣。戴建辉寻求股权转让,为的是让它活下去、发展起来。如果因卖厂而断送了它,违背自己的初衷。所以每次洽谈,他都表达同样的要求:酒厂必须得接着干下去,保留企业老品牌,原来职工能干的、自己愿在这干的,不能无故辞退。
他再次对于桂亭表达了这番意思。
于桂亭说,你们放心,我收购酒厂,一是对它有感情,二是希望挽救这个品牌,它要是消失了,就太可惜了。当然,我也有实力有信心,重振御河老酒市场雄风。
于桂亭能收购,而且愿意经营品牌,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局。
戴建辉把手里的一沓纸递过来,说,大哥,酒厂的资产情况我大体列了列,你看看。回头再派人到厂子核查一下财务状况,地呀房呀一堆一块都在那摆着呢。”
于桂亭一挥手:“资产表我不看,厂子我也不派人核查。”
戴建辉说:“既然收了,有些事你就得明白明白。这些东西你怎么也得看看,我们也算有个交待。”
于桂亭一乐:“这些我都不关心,你们给我出个主意。”
戴建辉:出什么主意?
于桂亭:“多少钱收股能让职工满意?”
戴建辉:“一比十五就行。”
于桂亭:“一比十五能让多少职工满意?”
戴建辉:“能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满意。”
“你能保证吗?”于桂亭追问。
“我能保证。”戴建辉认真地说。
“好了,回头就做收股的工作,按一比十五,这事听你们的。”于桂亭拍板了。
于桂亭说,你放心,我一定要让沧州人喝上最优质的沧州酒。戴建辉如释重负,他在心里说,把酒厂交到东塑真是找对人了。
一番对话,按什么价格收股的事就定下来了。
戴建辉如释重负,心头却有无比的感动,他没有想到,于桂亭按他的预想答应了收股的价钱。
戴建辉和管理层事前探讨过价钱问题,基本拿出一比十五的方案。可是他也明白,卖家开口要价,买家就地还钱,是情理之中的事。也许最终成交是一比十三,一比十二,只要其他条件满意,在戴建辉心里,价格低点他也认了。
他没想到,于桂亭按酒厂的意愿收购,价钱上如此痛快。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于桂亭做事不斤斤计较的风格。
他还是试探地问,于大哥,这么大的事,你还是派个人到厂子去看看,把资产核查核查。
于桂亭一摆手,不核查,核查嘛呀?多少资产多少房子多少地,你说多少是多少,我信得过你。再者,我就是派人核查了,减下个二千万三千万来,又有什么意义?你已经和职工商量过了,觉得一比十五收股合适,我再一比十四、一比十三收了,你还得再给职工做工作,又要解释,又要做工作,多麻烦。这件事既然要做,咱就尽量让职工满意,做得顺风顺水,皆大欢喜。小戴,咱们这么拼死拼活地干企业,不就是图个大伙高兴嘛?!“小戴,我愿意收股,也是希望做大地方酒厂。酒是纳税大户,酒厂活着,职工有饭吃,企业能纳税,稳定许多家庭,还能对城市建设有益,最终受益的是沧州人。我觉得这才是收酒厂的社会意义,我用这种方式,为沧州老的少的做点事,这是我的心里话,咱们不在钱上较真。”
这些话,这些理念,换个场合听起来,会觉得是唱高调,可戴建辉置身其中,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于桂亭的高风亮节。正所谓站在高处,行在宽处,替企业着想,替职工着想,兴一家企业,更是尽一份社会责任。他在心里说,难怪东塑能走到今天,难怪老于有这么大的成就。把酒厂交到东塑真是找对人了,酒厂兴旺有望啊。
出资1.5亿元,三天完成收股工作。酒厂易帜,归于东塑麾下,起死回生的大戏徐徐拉开帷幕。
说做就做。酒厂迅速着手收购事宜。而东塑也开始谋划酒厂的未来发展问题,提升产品品质,改进生产工艺,同时招贤纳士,排兵布阵。
收股事项宣布后,职工纷纷转让股权。现场签协议,现场结算,不到三天时间,收股工作完成。
东塑以1、5亿的真金白银,把沧州这家拥有68年历史的老酒厂收归麾下,漂亮地完成了一次跨行业并购之旅。东塑集团成员里从此又多了沧州老酒的身影,产品里又多了御河老酒的馨香。
经济低迷,增速放缓,众多企业捂紧钱袋子的时刻,于桂亭迅速出手,跨行并购,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看到的是实力,是雄心,是逆势,是资本发威。可是,在于桂亭心里,却是顺势,是借势,是水到渠成的结局,是让品牌崛起的夙愿。
“沧州人能喝上品质高价格低的沧州酒,这是我的心愿,我要用这种方式,为沧州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于桂亭坦言。
也唯有少数人明白,在于桂亭内心里,之所以这么做,感情、责任做了最坚实的铺垫——在他五十三年社会打拼中,企业与酒厂一路同行。这份缘,变成一份牵念,一份责任,让他不忍看数百职工下岗,不忍看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就此陨落。救活一家企业,税收造福城市,沧州百姓得实惠,成为他最本真的想法。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做人也好,做企业也好,都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搭伙前行。酒流千遭归东塑,看似突兀,实则际遇使然。于桂亭对酒厂的抱憾、惋惜、关注、终于有了一个最佳的注解。
而收购,不过是一场大戏的开始,白酒江湖,早已不是中小玩家的竞技场。硝烟弥漫的商界拼的是胆大、资本和智慧,而另一方面,拼的则是谁更能在市场上征服人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