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强带班肯用心思,他的‘兵’个个都是好样的。”“装置上的事儿他‘门儿清’,就连重整专家也给他竖过大拇指。”“强哥当选‘十大优秀员工’,我们服气。”……
听到大家这样评价自己,沧州炼化炼油二部连续重整四班班长郑忠强不好意思起来,一项严肃俊朗的脸上一下子堆满了笑容。
1996年技校毕业后,郑忠强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2018年7月,怀揣着对新装置的憧憬和对新知识的渴望,他主动提出要到即将进入开工阶段、被誉为沧炼效益工程的4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学习并参与开工。
转眼间装置已经安全平稳运行一年多的时间。郑忠强也从刚开始的一名开工学习小组长变成了运行四班的班长。新班组虽然组建时间不长,可郑忠强留给大家的印象却十分深刻,操作台前、装置现场、微信群里……他对工作的热情像火焰,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每日问答”背后有个小秘密
“郑班,小魏偷偷地抹眼泪了。”这个小细节被开工学习组的老赵敏锐地捕捉到了。
小魏名叫魏清波,那天大家聚在一起开展学习讨论,有一个问题讨论了半天她还是没弄明白。想到开工日期临近学习任务、想到公司为组织大家外出学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想到200多公里以外的亲人,她鼻子一酸,抹起了眼泪。
连续重整装置对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在短时间内学习掌握那么多的工艺设备流程等相关知识,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况且每个人的基础还不尽相同。
一天晚上,大家微信群里蹦出几行字:从今天开始,我每天会在群里提出问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同时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发到上面,咱们共同讨论。郑忠强创建的微信“每日问答”就这样诞生了。
在一开始设置题目时,郑忠强有意降低难度,目的就是让大家找到自信。时间一天天过去,“每日问答”也从每天提一个问题,增加到几个问题,难度也逐渐加大。小魏针对“每日问答”认真做好笔记,同时他参与答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答题质量也明显的上升。
郑忠强带领大家由浅入深,积少成多,通过反复的练习,让知识慢慢地刻在大家心里。
临近开工,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公司特意安排了一场开工推演擂台赛。每个小组领到了课题后,由小组成员进行模拟推演。针对吹扫、试压、油运过程如何消除死角,小魏和大家一起积极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开工组领导的高度认可。
从一度要打退堂鼓,到积极踊跃解决难题,大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信心和勇气。郑忠强明白,其中的秘密源自于“每日问答”。
解决难题 专家竖起大拇指
2019年3月,连续重整装置临近开工的关键时刻,年近九旬、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催化重整专家罗家弼来到沧州炼化指导开工。
经过前期调研和现场检查,他提出了含硫助剂应该在装置开车投料的同时加注到重整反应系统,以保证原料硫含量达标。
可问题来了,大家发现,注硫泵最大输送量仅为每小时0.11升,经过计算,要想充满二十多米高的管线并把助剂加注到注硫口,至少需要两天半,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郑忠强当时正在现场和助剂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调试标定设备,听到专家的建议,他粗略计算了一下,即使两台泵同时运行,时间还是要差一些。
“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好。”凭借对装置的了解和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他向专家和在场的领导打了包票。
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含硫助剂罐顶部一条氮气密封线,让郑忠强眼前突然一亮。能不能通过氮气给罐加压的办法来实现增大注硫泵入口压头,进而增大流速,达到缩短输送时间的目的呢?
经过和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沟通确定,入口适当加压不会对设备自身造成影响。于是郑忠强经过一番操作,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标定,并把助剂硫成功输送到指定加注点。专家罗老给郑忠强竖起了大拇指——“这个班长水平高!”
敢当着知名专家的面“打包票”,郑忠强可不是一时冲动。他靠的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郑忠强爱学习、爱钻研是出了名的。一本《催化重整技术问答》,他每年几乎能够翻看七八遍。纸张褶皱,书的厚度也增加了许多,再加上封皮磨损,乍一看确实成了一本破书。
曾几何时这本“破书”成了班组人员争相借阅的“宝贝”。
“忠强的书里面有笔记,总结的都是宝贵的操作经验。”“看看他在书里做的笔记,考试准能取得好成绩。”……
其实,在原来的催化重整岗位,郑忠强就曾运用增加“压头”的方法,妥善解决了原料进料波动的问题。事后,他把这些操作经验标注在那本“破书”里,经常翻看,把操作要领都装到心里。这也正是他能够迅速解决注流泵流量不足问题的根源所在。
“能耗核算”人人都要算细账
“建议适当调小流量,提高氢气温度,降低电加热器用电消耗。”“再生氮气出口总管压力远传共有16处密封点,其中有两处轻微渗漏。”“一台电加热一天耗电1200度,一度电五毛二,那么一天下来要花掉700多元,建议把电伴热改换成防冻液。”......
有统计、有分析、有计算、有建议,休息时间,郑忠强组建的班组能耗分析核算群里非常热闹。在这个里,别的问题一概不谈,只谈降本增效。群里的成员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到两项用能统计和分析任务——张大鹏负责循环水和净化风,张晓辉负责蒸汽,祁国强负责氮气......
“大鹏,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个净化风漏点,能省多少钱,你算过吗?”刚开始建群的时候,郑忠强有意识的引导大家树立“钱”的概念。
“班长,这个我还真没算过。”张大鹏凑到郑忠强跟前。
“我们假设一个漏点一小时漏了3立方米净化风,每立方米净化风按照一毛七算,一年下来浪费多少钱?”
“0.17乘3乘24再乘365......我的天呀,一年下来四千多块。”张大鹏瞪大了眼睛,顿时感到在“小漏点”上也可以做出节能增效的大文章。
郑忠强就是通过算细账的方式来提高大家节能增效的意识。大家从一开始的“无所谓”,变得个个都能精打细算起来。
他要求群里的每一个成员,按照流程全面梳理排查自己负责的能源介质的用能点,看看那些必须投用,哪些没有必要用,还有哪些可以调节使用。同时定期要对用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个班次下来用了多少能,省了多少钱,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等等都要定期在群里会汇报交流。
“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开始后,郑忠强所在的班组,没费多大力气就总结梳理出若干条建议和措施,这些工作他们走在了前头,攻坚创效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再生系统干燥剂需要消耗3.5兆帕蒸汽,以往采取固定的操作模式,每小时需要消耗八九百千克的蒸汽。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干燥剂含水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含水量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调整蒸汽量来节约蒸汽;与此同时,他们还降低干燥温度,在保证干燥效果的同时降低蒸汽使用量,通过精细操作,整个干燥剂再生过程较之前节约近一半的蒸汽用量。
在预加氢系统,他们经过测算分析并反复试验,在不影响反应产物性质变化的情况下,停掉空冷,单独使用循环水冷却,尽管冷后温度较之以前略有升高,但完全符合工艺指标要求,每小时节点22度,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
“行动起来才能创造效益。”郑忠强感慨的说,“虽然费脑筋、劳动强度也会增大,可一想到能为公司节省费用,创造效益,我们大家都毫无怨言。”(张元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