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行唐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刘云平主编的《行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9年11月第1版)。近日,刘云平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该书相关情况。
“同《老区行唐》相比,《行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丰富。特别是在行唐精神开掘上,更进了一个层次。透过行唐精神历史品格,进一步揭示了行唐精神的内在动因,即编者所称‘为国为民’的价值理念。”编者指出,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行唐精神是“为国为民”价值理念与“进取、创新、拼搏、奉献”革命品格的有机统一。从“解民于倒悬”到“致力人民幸福”,从“救国于危难”到“致力民族复兴”,行唐老区人民“为国为民”的价值理念始终如一,“长于进取、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一以贯之。”
1938年2月,行唐县抗日联合政府成立。这是行唐历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行唐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政权的诞生。从人民政权建立至今,行唐老区已经走过整整80年历程。这八十年的历史,究竟该怎么看,怎么把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此,刘云平主任认为:“在老区这个平台上,有两个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那就是党和人民。一方面,党是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革命老区。行唐历史充分证明,老区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在老区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行唐能有今天,是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就没有老区的发展和辉煌。人民在老区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行唐能有今天,是老区人民前赴后继、薪火传承的结果。”
编写《行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力求抓住两个根本要素,既要体现党在老区创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又彰显老区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在老区历史中,有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革命根据地。它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首要任务,其根本追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武装暴动,到全面抗战时期的敌后斗争,包括三年人民解放战争在内,无不是在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捍卫解放区、巩固人民政权而战。《发展史》从这一本质着眼,揭示行唐革命根据地创建历程,反映党和人民在创建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刘云平介绍说,在老区历史中,有一个重大判断,那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曲折与失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借鉴苏联经验、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创造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有过曲折,甚至出现过重大失误,但总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行唐发展史》把握这一重大判断,着眼发展,突出成就;在老区历史中,有一个重大转折,那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将行唐老区历史“分”作了前后两个40年。从这一年起,行唐发展进入了历史的快车道。从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到习近平提出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后40年的发展始终贯彻了一条主线,那就是推进共同富裕。刘云平指出,《发展史》抓住这条主线,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实施、市场经济建立、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关键节点,揭示了六个方面的变化,厘清了发展脉络,再现了历史风景。
“作为一部老区发展史,不仅要描绘发展进程,还要彰显老区精神,让后人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在发展中看到希望和光明。《行唐发展史》第四章、第五章,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较好地回应了这些问题。”刘云平最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