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击疫情 • 有你有我】张艳亭:坚守初心,打造最“真”课堂!)
在全民战“疫”过程中,五一路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虽然不是奋战在一线的英雄,但她朴素真切的教学方式却深刻印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云课堂开设以来,五一路小学的张艳亭老师继续用“老掉牙”的手写方式,写讲义,写范文,写作业批改反馈,她用一只钢笔,几页稿纸搭建起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桥梁……
学习笔记,梳理思考
群文阅读,共享其美
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文章,都是张艳亭自己读过很多遍,沉积在心里很久的好作品。这个版本的“导读”写得很不错,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导”得有分寸,有内涵。
汪曾祺“谈吃”,十分地道,《端午的鸭蛋》之外,又补上《五味》。其实这也不过是“一斑”。沈从文是汪曾祺的老师,师徒二人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又是一种情趣。沈老师“天真”得炉火纯青,汪学生“老辣”得登峰造极,几乎无可匹敌,二者皆不可错过。
许地山的《落花生》也送上,“借物喻人”的写法足够经典,我们小时候都是读着这样的文章成长起来的。其实,这样的文章并不过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于此中完美地融合,“文以载道”的传统在现代汉语里还能看到极为真诚的、高水准的传承,相当不易。更重要是,它可以让当下的语文教育很好地履行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从教二十几年,讲到《白杨》,讲到《桃花心木》,讲到《梅花魂》,讲到颇有时代感的梁衡的《青山不老》,还是会在心底燃起一种激情的。
交流评改,挖掘潜力
在给学生网上批阅作文只能以电子版的形式,虽说有很多不便,但是为了不影响批阅的效果,她每天选择一个组(六人),对孩子们的作文进行细致的点评,从立意到内容,从选材到布局,从技巧到语言,同学们得到了老师的精心指导,整体的书写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张艳亭说,有一次点评一个“小说人物评价”的小练笔,因为这个作文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她捧着手机,整整工作了四个半小时,不但给学生指出作文内容的优缺点,给出修改建议,还亲自写了几篇“下水文”,给学生示范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家长们都很感动,孩子们也倍受鼓舞,很快就修改好了自己作文发给了我。尽管身体累得精疲力尽,眼睛累得酸涩流泪,但是,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因为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写作方法,而且悟到了学写作学语文的重要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用心揣摩,勤学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