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涵(三年级作品)
嗨,大家好,我叫王若涵,今年八岁,来自北新街小学三年级五班,别看我是一个小小的女生,但是最近我喜欢上了一件很酷的事情哟~
我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我喜欢完成一幅作品时的那种喜悦感和成就感。第一个美术班就是五岁时我自己走进去让妈妈给我报的名。后来,我大一点有一定基础了,妈妈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和成君老师好好学学我国特有的国画、书法和篆刻,认真感受国学的魅力。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小学生而言,我不大懂妈妈说的是什么,什么叫由画及字再到印章?我有一点茫然,一点不太情愿,我觉得比起陌生的篆刻来我还是更喜欢色泽艳丽,丰富的油画和水彩。可是妈妈说让我试试再做决定。
终于上课了,第一堂课老师对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不就是在乌龟的背上刻字吗”一个小朋友说。
“不是啊,是在乌龟的肚皮上和野兽的骨头上”老师说。
“啊?”我们全都张大了嘴。
“对啊,这就是最早的篆刻,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从殷商时期开始,距我们现在已经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啦”。
老师的讲述,好像一下子就把我带入那个神秘的远古世界,从甲骨初刻,仓颉造字,国学又以一种新的形式我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于是在甲骨上,在竹片里,在锦帛中,在篆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文字的美妙。
妈妈好像也想跟我一起学,可是我真有点看不上她打磨的印面,老师都说了不能光手心用力,这样磨的石头放到玻璃板上的不平的。学了篆刻,我才知道有些东西,真的不只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哪一步不全神贯注都是不行的。打磨好印面再用刀尖推刻勾边,以浓墨涂满印面,等干透后,用刀尖在涂墨的石面上描绘图形,再以刀为笔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我第一次刻出的图形是一条鱼,老师很满意,拿起我的印章对同学们说:“篆刻不仅要以字画修养为基础,还是打磨人性情的一门学问。除此之外,更要有手劲,线条才会果断有力” 。本来妈妈让我每天早起去运动我总是起不来,老想多睡会,可这回听了老师的话我才知道,原来石头想要刻得好也要勤加锻炼呀。于是我第一次自己定上铃,不用妈妈催,早上6:30就起来锻炼,除了跑步,引体向上,把杠,翻跟头轮番来一遍, 这样坚持了一阵,我原本白嫩白嫩的小手很快就长起了水泡,水泡被磨平后又成了老茧,爸爸看了直心疼,可是我很喜欢这样,我觉的这也是一种坚持。在这种心情的鼓舞下,我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老师的肯定,一张张朱红色的印拓越来越多地被老师留下给别的学生传看,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越来越喜欢上了篆刻。
可是能够用来篆刻的时间总是那么少。为了能够多拿起刻刀去练习,我努力提高我的写作业速度,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语,并把它改编了一下:自从报了篆刻学习班,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速度啦。我还发现,我平时做一些别的事情时有时会不耐烦,有时会着急,奇怪的是在篆刻时,我却从来不会。即使偶尔连续出错,我可能会一时沮丧,找本书换换心情,放松一下,再重新来刻。
有一次, 我想要刻一头羊,印稿打好后就开始刻,刻刀在我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一刀刀下去,一头篆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生成在了印章上,我心中正要雀跃大功告成,谁知这一心急,有一刀的力度没有把握好,从头部铲了出去。我的天,好心疼啊,“没事没事,我赶紧安慰自己,一定会想到办法”。于是我像一休哥一样闭上眼睛打起坐,手指在头上转了三圈,果然,灵光一现,想出办法了。我给羊头做了个整容,头加大一圈,眉骨垫高,嘴巴伸长,大功告成。这一改,我的小羊更俊了,哈哈。通过这件事,我想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心中又默默补了一句,只要你不提前放弃。
谢谢你,篆刻,你在我的心中就像一颗小小的火种,终有一天它能生出冲天的火焰,点燃我美丽的梦!
这真是一个很酷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