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欣,来自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管理科,同行们喜欢叫我们科室为“院感”。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医院里还有这么一个科室,就连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说不全我们的职责有多少。今天就简单讲讲我们院感这些事。
面对疫情,我们院感的工作是要做到疑似、确诊、发热患者,不同患者要收治在不同的区域,在发热门诊这个公共的区域,怎么最快区分他们,从而把他们安全的隔开。进入到病房,应该走哪条路径,可避免不同的患者不交叉。
就拿一个简单的CT的检查举例子吧,作为院感部门来说,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不同的患者要选不同的电梯,错开不同的检查时段。进入到CT室,CT室还要根据不同时段的患者调整不同的防护级别。这些路径的设定,还有医务人员的防护用品选择,这些防护用具指的是是否需要穿防护服,是否佩戴外科口罩还是N95口罩,这些方方面面都是院感科提前要做好部署。包括隔离区的垃圾怎么处理,患者的分泌物如何消毒等。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想到、做到,都有可能导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产生交叉感染。
可以说,我们院感,始终在幕后默默地做着这些细节上的工作,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并且守护每一名同事的安全。院感工作化隐患于无形,灭危机于萌芽。我们的工作太重要了。
最感人至深的一份“外卖”
不说医院里的事了,和您说说发生在我身边,那些实实在在的老百姓带给我的感动吧。
在忙碌的二月,院感同事过生日,因为太辛苦,想为她买个蛋糕庆祝一下。但是由于那时的北京城,很多闪送、快递人员非常少。尤其是还要送到风口浪尖的地坛医院,我几乎断定不会有人接单,结果终于盼到一个师傅接单了。当天我正在病房里,突然接到师傅的电话,师傅问我,你是在隔离病房吗?我当时猜师傅一定是害怕,怕来到隔离区被传染。于是我安慰师傅,让师傅把蛋糕送到门卫处就可以了,保证师傅不会见到我,让他安心。
万万没想到,师傅却说:“我不害怕,我就想问问您是不是隔离区的医生,如果是的话,这一单算我的,你们每天太辛苦。祝今天过生日的医生,生日快乐。”当时我就拿着电话,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滋味。因为忙,很快挂了电话,那一天也过得很快,但那一天蛋糕的味道一直在我心里。
两个不同职业的“加班者”
有一天北京下大雪,我记得下班已经很晚。车在医院里,几天没动过了,挡风玻璃全都被冰雪冻住。我就试着在平台上叫了“滴滴”,以为要等半天,结果很快车就到了。上车后,和司机师傅没有交谈,我就给家里打电话。
挂断电话,司机师傅就和我攀谈起来,我询问师傅,这么晚了,您能这么快的接单,正好经过吧。师傅幽默地说,咱们有缘分。现在这个时候普老百姓都家里隔离,用车的少,我们这些滴滴司机能出活儿,就是奔着你们来的。我天天守在医院门口,就是为了能多接几个像你这样加班的医务工作者,也算为防疫工作加个班吧。两个不同职业的加班者,一路话题不断。到达目的地后,滴滴平台免去了我的车费,我们互相祝保重。
两件小事,一直鼓励着我,温暖着我。疫情过后,我希望继续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好每一环节,因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带给我的感动,会一直温暖着我。
文/刘欣 北京地坛医院院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