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共产党员,1983年出生,副主任医师,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医生。2月11日,王博进驻沧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市人民医院执行支援任务,作为第一梯队医疗组长,他和同事们一起日夜奋战,与死神抢夺生命。
深夜11点 进入重症隔离病房
2019年12月开始,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此后该疾病被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出于急诊专业医生的直觉,王博开始通过各个途径关注疫情进展,同时在心里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2月11日下午,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到上级指令,集结精干力量组成医疗队,支援沧州市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房,执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重任。
“行,不用和家里商量”“好,没问题”……在接到驰援人民医院的任务后,王博离开爱人和刚出生5个月的孩子,毫无犹疑,毅然前往。不到40分钟,在急诊医学部主任的带领下,当晚23点准时进驻沧州市人民医院医专院区新冠肺炎重症病区。
到达沧州市人民医院医专院区后,身为共产党员的王博主动请缨,第一个冲进隔离病区评估患者情况,连夜与急诊医学部主任及队员们熟悉病人的病情,迅速制定下一步诊疗计划!
初遇新冠 全力应战
“维持循环,加血管活性药物……”“监测血氧、心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人民医院隔离病房重症病区里,王博正在和同事一起全力抢救一位重症患者。终于,死神退却了,监护仪上心率恢复规律的跳动,病房又恢复了安宁。王博曾多次参加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有丰富的危重症救治经验和技术。此次疫情中,王博又担任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小组组长。在抢救病人的主战场上,他疾步如飞、精准施救,与时间赛跑,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抢回病人。
来到外院治疗重症病人,医疗环境陌生,需要尽快适应,做好与兄弟医院同仁们的交接,王博白天要进入病区诊疗病人,汇总信息,晚上还要记录病历,熟悉工作流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需要在重症病房里进行中心静脉穿刺,超声评估,俯卧位通气,气道管理等高风险高难度的工作,对于体力和精力的考验都达到极限。在进驻早期,王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困难面前事事冲在前面。
启用“叶克膜”为重症患者架起生命之桥
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救治难度指数增加。一名患者存在持续的低氧血症,综合考虑患者面临的是肺功能的崩溃,其他器官和组织也会因为缺氧续贯衰竭……患者危重时刻,王博和队友在省、市专家组的指导下,成功启用了救命技术-叶克膜(ECMO)。
ECMO是目前国际上顶尖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之一,可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又被称为“魔肺”。它代表着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危重症急救水平。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之前已经多次安排骨干力量外出进修此项技术,同时配置了沧州市首台ECMO机器,并成立了ECMO救治小组,具备了开展此项技术的实力。
在省专家组的指导下、在市重症医学专家组组长李勇的指挥下,王博迅速集合急诊科ECMO小组成员,冲到最前线。大家顺利完成转机过程,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架起了生命之桥。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奋斗、精心治疗下,重症患者的病情一步步好转起来。
在一线连续战斗,王博显得有些疲惫,但看到更多病人治愈出院,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牢记使命,全力以赴,真正成为一名让患者信赖的特种兵,我觉得非常自豪”王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