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清“翰林院”的第三位翰林,还是位“榜眼”,曾影响中国晚清历史)
刘街翰林院的榜眼女婿
在永清地区,众所周知,刘街翰林院内一门双翰林,刘源灏、刘源浚兄弟在清道光年间,双双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一代佳话。以他们为榜样,在当地形成了好学之风,其影响跨越百余年,影响至今。实际上,如果宽泛而论,刘街翰林院应是“一门三翰林”,“大翰林”刘源灏的大女婿孙毓汶也是钦点翰林,而且高中榜眼。
孙毓汶(1834-1899年),字莱山(亦作来杉),出身于山东济宁的玉堂孙家,是山东著名的书宦世家。自孙毓汶的祖父孙玉庭起,孙家祖孙四代翰林,三代官至一品。孙毓汶的祖父孙玉庭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一生著述颇丰。父亲孙瑞珍与刘源灏是道光三年(1823年)的同榜进士,同时选为庶吉士,二人为莫逆之交,因此结成儿女亲家。孙瑞珍曾任礼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孙毓汶的堂兄孙毓溎,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一甲一名状元,官至浙江按察使。孙毓汶为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二名榜眼,曾任邢部、兵部尚书等职。孙毓汶的侄子孙楫比孙毓汶还年长7岁,是咸丰二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东按察使、湖南按察使等职。孙家比刘家更加显赫,一门之中有五位翰林,而且既有状元,又有榜眼,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

孙毓汶亚魁匾
孙毓汶高中榜眼时,只有23岁,可谓少年得志,但他刚入仕途,就遭受了挫折。孙毓汶入翰林院两年后,咸丰八年(1858年),孙瑞珍去世,孙毓汶丁父忧回原籍。在原籍时,孙毓汶组织操办团练,但年轻气盛的他竟然组织大家抗捐,据《清史稿•孙毓汶传》记载:“十年(1860年),以在籍办团抗捐被劾,革职遣戍。”这件事让恭亲王奕訢非常生气,“恭亲王以毓汶世受国恩,首抗捐饷,深恶之”。正是岳父刘源灏帮助孙毓汶走出了困境,据刘源灏长孙刘用熙撰写的《刘源灏家传》记载:“庚申(1860年),胞姑丈孙莱山编修名毓汶因案革职遣戍,太府君与叔祖以五千金贷之,得赎罪。”刘源灏、刘源浚筹集了五千两白银,替孙毓汶补足了所欠捐款,孙毓汶因此得以官复原职。据《清史稿•孙毓汶传》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以输饷复原官。”
同治四年(1865年),刘源灏去世,不久,刘源灏长女、孙毓汶之妻也去世了,孙毓汶与刘家往来渐疏。
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官员之一
孙毓汶是晚清较有影响的官员,在光绪年间的帝后之争中,他是忠实的后党,被认为是慈禧最信任的官员之一,他与李鸿章交好,与李连英结为金兰兄弟。
同治五年(1866年),孙毓汶在官员大考中获一等一名,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此后,又先后典四川乡试,督福建学政。到光绪元年(1875年),孙毓汶丁母忧。服阕后,仍然起复原职。不久,迁任翰林院詹事,视学安徽。又升任内阁学士,授工部左侍郎。光绪十年(1884年),命赴江南等省按事。
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訢被罢免了军机大臣之职,由礼亲王世铎代替,慈禧太后命令礼亲王遇到重要事件,一定要与奕譞[xuān]商办。奕譞即光绪帝生父,慈禧太后的妹夫。奕譞与奕訢不同,他对孙毓汶非常赏识,加之这一时期,法国入侵越南,清军出兵援助挫败了法国的进攻,中法形势紧张。孙毓汶在这种情况下,从江南被调回,进入军机处。据《清史稿•孙毓汶传》记载:“适奉朱谕尽罢军机王大臣,毓汶还,遂命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此次中法战争以《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而告结束,这一条约是由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也称《李巴条约》。此后,孙毓汶与李鸿章结成忠实同盟。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此条约的签订也被认为与孙毓汶有重要的关系。《清史稿•孙毓汶传》中记载:“二十年,中日媾和,李鸿章遣人赍[jī]约至。廷臣章奏凡百上,皆斥和非计。翁同龢、李鸿藻主缓,俄、法、德三国亦请毋遽换约。毓汶素与鸿章相结纳,力言战不可恃,亟请署,上为流涕书之,和约遂成。”《清史稿•翁同龢传》中对这段历史描述得更加详细:“时日韩起衅,同龢与李鸿藻主战,孙毓汶、徐用仪主和。会海陆军皆败,懿旨命赴天津传谕李鸿章诘责之,同龢并言太后意决不即和。归荐唐仁廉忠赤可用,请设巡防处筹办团防。于是命恭亲王督办军务,同龢、鸿藻等会商办理。上尝问诸臣:‘时事至此,和战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泪并发。及和议起,同龢与鸿藻力争改约稿,并陈:‘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上曰:‘台湾去,则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毓汶以前敌屡败对,上责以赏罚不严,故至于此。诸臣皆引咎。上以和约事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同龢以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请展期换约,以待转圜。与毓汶等执争,终不可挽,和约遂定。”在这一事件中,孙毓汶与光绪帝、翁同龢针锋相对,直到逼得光绪泪流满面地签订了和约。
次年,孙毓汶称疾乞休,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病逝。
孙毓汶与翁同龢争状元的传说
相传,孙毓汶与帝师翁同龢素来不睦,这还要从他们殿试时说起。
孙家与翁家都是书宦世家,而且两家一直交好。咸丰六年(1856年),孙毓汶与翁同龢同时高中进士,两人都是名满天下的青年才俊,也是这一科最有可能夺得状元的两人。孙毓汶的堂兄孙毓溎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状元,孙毓汶的父亲孙瑞珍一心想让儿子也夺得状元,成为兄弟双状元,于是便动起了歪心思。因翁家离皇宫较远,孙瑞珍便邀请翁同龢在殿试前夜住到孙家。晚上,孙瑞珍让儿子早早地去休息,却假意殷勤招待翁同龢,以长辈的身份频频劝酒,而后又把翁同龢带到书房,不厌其烦地教翁同龢殿试的规矩,熬到深夜才放翁同龢回去睡觉,又在翁同龢房间周围放鞭炮,让翁同龢一夜不得休息。谁知翁同龢随身带着人参,次日清晨自觉昏昏沉沉,头脑混沌,便含了一块人参在口中,一会儿之后就精神振奋了,仍然夺得了该科的状元,而孙毓汶只能屈居榜眼。从此,二人之间也留下嫌隙。
到光绪年间,二人又因各属帝党与后党,分列于两个阵营。虽然都经历了宦海浮沉,但后世对二人的评价却是高下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