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听听,宣化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守护者”的心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那是有无数人在坚守
哪有什么自家风景
那是大家共同的付出
听一听一线值守人员的心声
建国街街道建国东街社区干部王冬
“这事儿我没和家里人细说” 致敬 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的“守护者”
“今天习主席去了火神山医院,还慰问了社区一线人员。我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心里很受鼓舞,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
从2月1日开始,建国街街道建国东街社区干部王冬就进入指定酒店,服务医学观察隔离人员。40天过去了,王冬始终没有“退”下来的意思。他说:“我已经坚持了这么多天,再咬咬牙就能挺过来。”说这话的时候,王冬的声音有点哽咽,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盼着回家,但他更体谅同事们的不易,“不需要轮换,我会坚守到疫情结束的最后一刻!”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王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做模范,对网格内所有人员进行拉网式摸排。在1月31日,在知道办事处辖区内要组建隔离点后,他第一时间向街道党工委请缨。
“这事儿我没和家里人细说,疫情防控期间,处处都是战场!我明白,一旦组织同意,将意味着长时间驻扎,但我不后悔。”
整理个人洗漱用品,衣服被褥......2月1日早上8点,王冬正式到指定隔离观察点报到。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开展工作,他连续四天加班到深夜,工作超过16个小时。从洗消到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再到保障医护人员与被隔离人员的饮食及生活物资,王冬回忆:“有时候忙到凌晨是睡不着的,脑子里翻腾白天工作的点滴,还要想着怎么服务好医学观察人员的各类需求,压力很大。”
武汉返宣人员、密切接触者、境外返宣人员,随着疫情的变化,王冬所服务的人员身份在不断变化,服务人数也由最多的十几人降至几人,王冬说:“隔离点内有多个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大家按辖区划分管理,也同时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打气。很多人和我一样,放弃轮换的机会,要一起战斗到疫情结束的时候。”
“有些人一进来是有抵触情绪的,或者说是焦虑。我就问他们的民族习惯、饮食口味、居住需要、个人兴趣,别看是拉家常,也能安抚心情。”
可以说,从照顾饮食起居到心理健康疏导,一个个电话、一条条微信,王冬既是尽职管家也是心理医生,“只有等到检查结果报了‘平安’,他们才能安心隔离,我理解他们的害怕。”
与此同时,热心的王冬也是医护人员的半个助手——帮助医护人员穿戴隔离服,检查隔离服是否有漏点;参与保障会议,为隔离点提出可行性建议;结合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的经验,帮助制定防控流程……在办事处的“第二战场”,他仍旧是“急先锋”。
王冬说,这段日子他努力服务好隔离人员,同时也被周围的人感动着。
入住酒店初期,缺乏隔离物资,王冬试着向区政法委“化缘”,不久,一批口罩缓解了酒店的状况,“这些KF94口罩,是一位在韩国留学的孩子‘人肉’背回来的。得知物资‘身世’的那一刻,我想哭,心里也特别温暖。少年强,则国强,‘00后’在祖国身处逆境的时候挺身而出。年轻人在用行动爱国,我们更要尽职尽责。”
“家里有需要就告诉我们,你要注意身体。”王冬时常能接到办事处、社区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
现在,家里人已经慢慢理解并支持王冬的工作,“我和老爸说,他一直是我的骄傲。我现在做的事,也能让他感到骄傲。我会照顾好自己,平安回家。”
那一天,斜阳很美。王冬隔着酒店的玻璃,拍下了落日下的宣化,他在朋友圈里说:感慨万千,惟愿疫情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