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播涉疫情虚假信息后又自行删除的,能否作为犯罪处理?两高回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办理了一批妨害疫情防控刑事案件。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针对办案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出回应。其中,关于传播涉疫情虚假信息后又自行删除的,能否作为犯罪处理这一问题,他们给出以下解答↓↓↓
Q
传播涉疫情虚假信息后又自行删除的,能否作为犯罪处理?
1
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传播虚假信息的故意
要充分考虑传播者对有关信息内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传播该虚假信息的具体情形,不能仅以有关信息与客观现实有出入,就认定为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而作为犯罪处理。
2
看行为造成社会危害性大小
是否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
对故意传播涉疫情的虚假信息后又自行删除,是否构罪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虚假信息传播面大小、对社会秩序造成的实际影响等,不能简单以是否“自行删除”认定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有的信息很长时间无人转发,也没有人注意;有的敏感信息,被删除前几分钟可能就广泛传播,危害很大。行为人自行及时删除虚假信息,如果没有造成较大社会影响,达不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程度的,依法不予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