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时间赛跑的人——下花园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周海明)
周海明,1983年7月出生,毕业于河北工程学院临床专业,本科学历,在内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9年刚从北京航天总医院进修回来,是区医院内科的主治医师。自进入江岸区方舱医院以来,他以扎实的本领、认真的工作,得到了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认可。
我把健康带给你
在下花园区的三名援鄂医疗队员中,周海明是唯一的一名医生,来到武汉市江岸区方舱医院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他对每名病患说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武汉,是要把健康带给你。请相信我。”
方舱医院收治的病人集中,他的工作主要是观察用药反应和进行心理疏导,一个人要负责近50个病患的治疗。虽然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但人与人体质不同,用药后的反应也不一样。白天要根据医生集体会诊的结果给病患调整用药,对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及时治疗,并根据情况做出转诊决定,晚上他要整理自己负责病患一天来的治疗情况,对明天的治疗提出意见。
“工作时一定要全神贯注。由于穿着防护服装、戴着护目镜,身体的灵活度和视野的可视度都受到限制,与病患接触时必须要离的近一些才能看清他们的反应,听清他们的表述。”周海明说。
一些老人说话湖北口音比较重,为了弄清楚他们的表述,周海明还在下班时间向酒店的服务人员请教学习武汉方言。进舱一周后,他已能弄清不少方言的含义,为准确诊断提供了前提。
心里疏导是必须做的
新次疫情波及面广,许多病患的家里都有人感染,其中一些还是危重患者或因新冠肺炎去世。这些病患往往在心里对治疗存在抵触情绪,不太配合治疗。
这时,周海明就要一个接一个的与他们聊天,安抚患者的情绪。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大娘,在照顾老伴时感染,没有发热只是胸闷,刚开始以为是累的,确诊后社区人员把她送到方舱医院,就带着情绪不太配合治疗。周海明接诊后第一时间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反复安慰他,给她讲方舱医院的优点,讲一些病患积极配合医院治疗成功出院的事例。此后,周海明每次入舱上班总要与老人聊一聊,如今老大娘已重新振作精神,主动配合治疗。
“这样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医生工作的一部分,我每天和病患聊天沟通就要花5个小时。进舱工作一周以来,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我们医疗小组的病患情绪逐渐放松下来,诊疗过程也较为配合。”周海明说。由于穿着防护服,周海明一天也不能喝水上厕所,下班后脱去防护服装,只想喝一大杯凉白开润润喉咙。
方舱医生就是病患的依靠
与别的医生只负责看病不同,方舱里的医护人员还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帮病人打饭、打听病患危重亲友的治疗情况等等,周海明也不例外。
治疗期间,医院定期都会给病患检测核酸,检测前后一些人常会出现失眠、吃不下饭等焦虑情况。这时,医生需要调整好状态与病患进行积极沟通。周海明说,“核酸检查阳性的,你要帮助他分析为什么这次检查是阳性,查找存在的缺漏,鼓励他们继续以积极心态相信医生接受治疗;核酸检查阴性的,你也要告诫他们不能沾沾自喜,觉得可以出院了就放松治疗。”
还有一些病人核酸与CT检查均正常,但医院综合会诊后仍需要继续观察,这些人往往心理波动较大甚至会追着周海明反复确认检查结果。这时周海明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还是会坚定地拒绝他们出院,“任何一个疏漏,就是把他的家人推向死神,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昨天,一个病人两次核酸检查为阴性,医院安排他复查CT时对周海明说“不知道周大夫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说什么感谢的话。她的孩子昨天发过微信说,把家都收拾好了等她回家。”这就是方舱里的医生,你的使命不单是救死扶伤,更是这场席卷武汉的汹涌疫情风暴中病患的唯一依靠。
与时间赛跑的不只有百米赛道上的运动员,在疫情中拼尽全力的医护人员他们正以冲刺的速度追赶着时间、拼命奔跑在救治更多人的赛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