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顾上去看你,怎么就出院了?”2月17日下午,潘爱玲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让同事们大吃一惊。作为魏县沙口集乡疫情防控总指挥,因为连日劳累过度,她病倒在单位,经过抢救后慢慢恢复。可疫情形势严峻,刚住了5天院,她就偷偷返岗工作。
忙碌的上班第一天
“农村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来不得半点马虎。”病后重逢,潘爱玲顾不上和同事寒暄,就开始商讨起下一步工作。
“从武汉返村居家隔离的人员要建档。”潘爱玲说,“家人身份信息、行动轨迹等重要数据信息制成一张表,做到一表通、一眼懂、信息清、全覆盖。”17日一下午,她奔波在斗门村、郑二庄、东张庄等5个村,指导村干部实行“一张表”指挥布控模式,高效部署落实防疫工作。
“虽然大夫一直叮嘱我不可过度劳累,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全乡的防控总指挥,我没有休息的理由。”45岁的潘爱玲说,从县大数据中心筛选重要人群,带队入户摸排核实,把核实情况反馈给应急指挥中心,无论哪项工作,一转手就容易出错。疫情形势严峻,容不得半点差错。
吃住在单位
谈起潘爱玲的得病经过,还得从1月22日,也就是腊月二十八说起。这一天起,潘爱玲除了挂帅乡里的防疫总指挥,还亲自负责5个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她白天带队入户摸排核实情况,一天三次登记隔离人员体温,安排村干部按时把生活必需品送上门。晚上,还要核实材料,汇总数据,及时反馈给指挥中心。每天从早晨8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
年三十晚上,家人做好了饭菜,电话再三催促,她才匆匆赶回家中。“别人家都在团圆,你怎么还在忙工作?”家人本想埋怨她几句,但看到她满脸的疲惫,都不忍心再说什么。
正月初一早晨,潘爱玲扒拉了几口饺子,就匆匆出门上班。“整个春节妈妈都没有休息,没有陪过我和弟弟一天。”在广州上大学,刚放假回来的女儿说,“一开始心里埋怨她不爱我们了,但冷静下来一想,疫情当前,有那么多叔叔阿姨勇当逆行者,冲锋在一线,我妈妈也是其中一员,我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要向爱岗敬业的妈妈学习。”
得到了家人的谅解,潘爱玲更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为节省时间,她干脆吃住在单位,一连两周没回家。
突发高血压
2月12日晚上,像往常一样,潘爱玲忙完白天的摸排工作,又趴在办公室电脑前,和乡政府工作人员一起汇总材料,录入信息。
23时40分,办公室突然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工作还没完成,什么时候来电?”潘爱玲急得在办公室坐立不宁。
“大家辛苦了,难得的空闲时间,我这有好东西!”乡长段伟想安抚大家情绪,拿出自备的血压仪,挨个给大家测血压。轮到潘爱玲,乡长给她绑好绷带,捏着气压泵。显示屏上的读数不断攀升,最终停留在“175/110”。
“这么高!太吓人了!”现场同事被这组数字震惊,纷纷建议她赶紧去看医生。“我身体好着呢!睡一觉就好了。”从没得过高血压的潘爱玲安慰大家不用太担心。
“刚才和电力部门核实过了,高压线断裂,今晚来不了电,去休息,这是命令。”在乡长段伟一再坚持下,潘爱玲离开办公室,准备到单位宿舍休息。可突然闲下来,她怎么也睡不着,一直感觉心慌气短,头晕目眩,看着所有东西好像都在旋转。
凌晨1时许,实在挺住不的潘爱玲,赶紧拨打了单位值班电话求救。乡长段伟很快叫来了120,和办公室主任张亚飞一起陪她到县中医院就诊。
万籁俱寂的大街上,救护车拉着长鸣,划破了县城的寂静。闻讯而来的家人也驱车追赶着亲人生命的轨迹。
躺在担架上的潘爱玲,不能正常说话,嘴唇发白,脸上没有血色,憔悴的脸上深嵌着塌陷的眼窝。医护人员不敢耽搁一刻,赶紧让她含上几粒救心丸,速送急诊室,带上氧气罩,打上吊瓶……经过紧急治疗,直到次日早晨6时许,她的血压才稳定下来。
偷偷工作
“长期劳累过度休息不足引起的心悸。”主治大夫叮嘱潘爱玲,要放下工作,好好休息,不然病情还会反复。因为事出突然,许多基层的同志还不知道平常生龙活虎的潘爱玲会倒下,他们还是习惯性地把电话打给她。
放不下工作的潘爱玲就在病床上接电话。查房的护士见了,要求她立刻挂断电话,否则没收手机。潘爱玲忍了二天,但第三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县里刚下达新任务。”潘爱玲怕新调来的同事弄不清头绪,她再次拿起手机不停拨打,沟通情况。不乖的血压也跟着她拨打电话的次数,不断攀升。
护士急了眼,直接没收了手机,并叮嘱家人看护好潘爱玲,不准工作,如果再不听话,就要让她转院。没了手机,潘爱玲又要求女儿送电脑过来。女儿一开始反对,但经不住她一再要求,只好瞒着医生、护士,送来手提电脑,帮妈妈坚持工作。
2月17日上午,住院的第5天,潘爱玲病情刚有好转,就催着要出院。在她保证“白天居家好好休息,晚上按时输液”的前提下,大夫勉强给她办了出院手续。当天上午,她兴冲冲给乡党委书记杨磊打电话,要求工作,但书记没同意,劝她好好养病。可瞬息万变的疫情形势撩拨着潘爱玲的心,让她在床上一刻也躺不下。
当日下午,不顾劝阻,潘爱玲就偷偷跑回疫情防控一线,开始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