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贫困女大学生吴花燕生前通过中华儿慈会9958救助中心获公众捐款逾百万却只收到两万元用于治疗一事引发关注争议。
吴花燕,24岁,身高1.35米,体重43斤,看着她生前的视频,这个面黄肌瘦、体型瘦小的女孩让人心疼不已。小小年纪失去父母,和患有精神病的弟弟相依为命,人生际遇本就颇为坎坷。2019年10月,她又因心脏瓣膜损伤严重入院,无钱治疗才在网络众筹医疗费,却最后以这样的“悲剧”收场,某些“慈善”机构该醒醒了,别再用私利来“透支”善意。
吴花燕视频中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压力很大,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从来没有这样麻烦过别人。”是什么让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小女孩如此辗转难眠?是某些众筹公益平台将其不幸当“资源”的肆意消费,这无异于是对她的再度伤害。无论是未经同意就借其名头筹款,报道夸大事实过分消费悲情,还是并未交钱就对外声称已经将钱亲手交到了患者手中,都不像是真正的为吴花燕考虑,对其进行救助,更像是“利用”。
中华儿慈会的回应,显然不能令社会公众信服。9588救助中心的成立初衷,是致力于给困境中的病患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救治。而此次事件中,受助人吴花燕并未从这笔巨额的捐款中受益,背离了爱心人士捐款的初衷,透支了社会的爱心,辜负了公众的信任。今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施救者也许就是明天在绝望中等待生命终结的求救者。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慈善”乱象不复存在才是对吴花燕和同她有类似经历的人们最好的告慰。真正的慈善机构必须将提高思想认识摆到首位,才能在不断自我整改、自我修正、互相监督的过程中明确认识到,要想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诚信是基石,公开透明是核心。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乏善良,缺的是良心机制的约束。慈善机构在平台发布任何募捐信息,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提前征得求助者的许可,客观实际的描述求助者的困难缘由,让捐赠者的每一笔款项去处都公开透明的呈现,让人们钱花得明白;上级监管部门也应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对各类慈善机构、公益平台的准入以及后续发布各类受助信息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尊重和维护受助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爱心人士的知情权、严厉打击打着慈善名义圈钱的社会乱象。(魏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