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皮民间艺人:匠心刻画 只为记录抗“疫”英雄时刻)
庚子伊始·新春佳节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
往常,您的朋友圈一定是各种千姿百态的祝福与欢聚,
今年,被这样一幅图刷屏了。
84岁钟南山院士,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岁数,
此时,全因一场疫情的突然降临甘当“逆行者”。
泪目!这让人心疼又感动的瞬间,
直击人心,
“国士”在此,战“疫”必胜!
今天,还是这幅图,它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呈现。
整整5天的精心雕琢,两幅以防控疫情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在南皮80后小伙儿石飞的手里诞生了。这一幅,尺寸只有半张A4纸那么大,这信手加上的几行小字,同心抗疫的必胜信念跃然纸上。
疫情当前,记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采访了石飞,隔着手机屏幕,那些感动穿梭而来……
问:石飞老师,我在您朋友圈看到了您的刻画作品——钟南山院士,您怎么会想到创作这幅作品?
石飞:这是我关于疫情做的第一幅摄影剪纸,那阵疫情刚刚开始爆发,大伙儿都不特别重视。我看到这幅照片儿的时候,当时他们都说那个钟老钟南山院士告诉我们不要去武汉。但是他自己立马就坐上了去武汉的火车,这是唯一一张在火车上的照片,当时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就特别感动,所以我就把它选作我做的第一幅。
问: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你是非常用心的在完成这幅作品。那您在创作中觉得哪一部分是最难刻画的,又是怎么处理这些细节的呢?
石飞:最难刻画的就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有那些字的处理,当时这点字可费了我不少心思呢。这点字当时就应该做了大概多半天吧,因为幅数比较小,字就特别难做。
问:我了解到您比较擅长肖像,写实等作品的刻画,那在这个战“疫”时期创作这幅作品您又有哪些感悟呢?
石飞:最大的感悟就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您负重前行。钟老84岁了,为了这个疫情,直接就奔武汉去了。那阵儿疫情刚爆发的时候,人们对这个疫情不了解,都是怀疑,说这个(病毒)它只传染岁数比较大的或者是五六十岁往上的人,都说不怎么太传染年轻人。但是钟老84岁,毅然决然地去武汉就特别感动,那时候看到这幅照片的时候,自己感动得都哭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疫情当前国有难,钟南山院士亲赴一线、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举全国之力驰援疫区……有一些感动,直可跨越千山万水,撼得动铁骨柔情。
问:就是钟老那个依然决然要冲去一线的劲儿也感染到了您,随即这第二幅钟院士作品也创作出来了。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继续创作?
石飞:这个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对这个事情就特别关注。当时通过这个短视频,通过报道就看到了好多令我感动得落泪的瞬间。我就都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可是仅仅这一幅作品,它不能表达所有意思,我就打算就是做一个系列的,把我当时看到的、感动的、想哭的那些泪目的作品全部都把它做下来。
问:准备做一个系列的关于新冠肺炎题材的作品吗?那这可以算是个大工程了。这接下来的作品还是会以肖像为主吗?
石飞:对,肖像作品以纪实为主。打算做关于钟老的,钟院士的做两幅。关于部队的军医的两幅军医的,已经做完一幅了。那个再做两幅关于护士的,两副关于医生的,如果再有时间的话,我还想给韩红做一幅。剩下那一幅就待定了,大概就是十来幅吧,算是一个系列的。
问:现在听着就能想象您在案头忙碌的场景了,想好这个系列以什么来命名了吗?
石飞:这个名字我还是真的没有想好。大伙儿也可以帮我一块儿想想这个名字应该叫什么。主要是现在叫人感动的地方太多了。
记者:没错,可能在接下来的创作当中您就会有命名的灵感,感谢您在这个疫情防控时期创作出这么好的文艺作品,同样是因为特殊时期,感谢您接收南皮发布以隔屏的方式对您进行采访,也期待您系列作品的精彩呈现。谢谢石飞老师!石 飞:也同样谢谢你们!
采访结束后,石飞又通过微信联系了我们的记者,希望能得到一些南皮抗“疫”一线的照片,他要用手中的蜡板和刻刀,记录那些感动的瞬间。
石飞,是南皮县鲍官屯镇孙清屯村人,现为沧州市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2011年,石飞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首届“红旗飘飘”全国剪纸艺术大展,荣获银奖。
后 记
战“疫”剪纸传真情,为英雄点赞;精雕细琢、匠心刻画,感动在指尖更在心间。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就像今天的阳光,待到魔影驱散之时,又是春暖花开、无恙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