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吃糖瓜】
【扫尘土】
民谚有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剪贴窗花】
【贴春联】
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贴春联了,人们会请写字比较好的人来书写春联,普通的红纸黑毛笔字,简单却年味儿十足。
“小年”一过,宰公鸡、炖大肉、蒸馒头,家家户户也开始忙忙碌碌备上年货了。尽管很忙碌,人们的脸上却总带着笑意,只为了迎接期盼已久的团圆时刻 。
还有几天就是春节了,可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大家又达成了“共识”:从前过年更有意思,现在年味淡了,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也没有挨家串门的热闹,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
让我们一起怀个旧,从80、90、00年代的《新闻联播》里,追寻我们记忆中的年味儿。
小时候,距离过年还有好些天,家家户户就已经传出“年味”了,蒸馒头的,炸丸子的,杀年猪的,大扫除的……
儿时过年,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吗,只有到腊月才杀鸡宰羊庆祝新年。
△1987年《新闻联播》画面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拿着清单去买年货,老百姓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
△1982年《新闻联播》画面
在80年代初,如果人们将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这“三大件”作为年货,还真是“土豪”行为,毕竟它们是那个年代真正的奢侈品。
△1982年《新闻联播》画面
△1982年《新闻联播》画面
小时候,过年前一定要来一场,全家都出动的大扫除、扫灰尘、洗床单、被罩、窗帘、衣服……
能洗的都洗了,擦玻璃、擦桌子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
小时候,春联都是靠写的,谁要是会几笔毛笔字,那过年前简直要被,街坊邻里“供”起来了。
好烟好茶管够用,只为得到一副吉祥如意的春联,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的最好体现。
小时候,大年夜的一顿饺子,一定是全家齐上阵包出来的,小朋友们至少也要,做点扒蒜倒醋的事,而在很多地区,小孩最期待的莫过于,从饺子里吃出包在里面的硬币,就图这个好彩头。
小时候,年夜饭是一家人一起忙活出的,一大桌美味佳,爷爷杀鸡,奶奶炖鱼,妈妈烧肉,爸爸炒菜......
孩子们扒蒜端碗摆筷子,吃的就是这份浓浓的亲情和团圆。
小时候,吃完年夜饭,一家好多口早早就拿好瓜子水果,守在电视机前等着那些老面孔的出现
△1997年《新闻联播》画面
那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到了12点吃饺子,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才叫过年。
小时候,穿新衣服是孩子们过年最大的盼头了,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穿上新衣,跟小伙伴们显摆一番
,互相点评后,撒欢玩一场。
小时候,一年到头总算可以痛痛快快地,放一次鞭炮。
△1984年《新闻联播》画面
那时候的鞭炮,拆开来放,年底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摔炮、大地红、串天猴……
还有一种叫二踢脚,威力很大。
小时候,过年拿到压岁钱是很开心的事情,虽说最终难免会被家长以各种理由“充公”,但那个过程还是非常享受。
小时候,过年不许说粗话不许剪头不许扫地不许哭,说话要轻声细语,绝对避讳“死”“霉”“瘟”“完”等词汇。小孩不小心说漏了嘴,大人赶紧“呸、呸”两声,忍着怒气,拿上草纸给孩子擦嘴,去除晦气,因这几天不能打孩子,往往先把帐记上等过了年再算。
小时候,过年时的一大乐事就是,去亲朋好友和邻居家拜年,不论到了谁家,都会糖果瓜子花生饮料和好酒好菜地招待一番。
小时候,拜完年,会一起去大街上逛庙会。
△1985年《新闻联播》画面
庙会上各种娱乐小游戏,总是吸引小朋友和大朋友们挪不动脚,游戏者仿佛自己是明星一样,站在人群的中央表演。
△2002年《新闻联播》画面
小时候,过年看花灯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那时候个子很矮,就骑在爸爸的脖子上。
△1983年《新闻联播》画面
这么多年过来有人说:总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也许,他是指再也看不到家家杀猪宰羊的热气腾腾,再也没有了儿时买到新衣服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