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廊坊讯(刘杰 张泰源 文/图)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胜芳花灯起始于明朝中叶,繁盛于清代,鼎盛于清末民初。在胜芳,年关近了,灯节也就近了。胜芳曾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水乡,十里荷碧,苇蒲丛生。胜芳花灯,题材、用材、意蕴无不带有北方水乡风情。花灯样式均以骨架简练、造型生动逼真著称。
胜芳的花灯美不胜收,这背后是花灯匠人的执着坚守。如今,胜芳的花灯传承大户为数不多,牛氏花灯便是其中之一。日前,记者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牛俊启。
牛俊启今年53岁,学习扎灯是受父亲的影响。他介绍,胜芳花灯属于北派,粗犷豪放,花灯制作原料就地取材,以芦苇秆为骨架,充满着水乡风情与烂漫童趣。题材大都与水乡的动植物有关,如鸭子灯、河蟹灯、鱼灯、荷花灯等。
临近年节,又到了花灯匠人最忙碌的日子。白乳胶、蜡烛、芦苇杆、竹批儿……走进牛俊启的家,他正忙着手中的活计。
制作花灯的工具 张泰源 摄
摄扎骨架 张泰源 摄
骨架是一盏花灯的灵魂,胜芳花灯力求以数量最少的骨架线条塑造最灵动的造型,牛俊启的双手通过不同角度和力道,靠一支蜡烛烘烤成型,随心所欲,不拧不折,这是他制作花灯秘不外宣的技巧。不同尺寸、不同形状的竹批儿,蘸点白乳胶绑扎在一起,做出不同造型。
“现在的灯笼声光电俱全,但失去了一些原来的味道。”牛俊启希望,让更多的市民欣赏到传统手艺的独特魅力。他坦言,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手工灯笼,非常可惜。
牛俊启的二儿子牛夺习得这门手艺,“牛氏花灯”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下发扬光大。
“用有限的材料把它做成一个老百姓买得起的东西,以花灯为媒介将胜芳文化向外输出,希望胜芳花灯形成现代文化产业化。”牛夺为此专修了中国传媒大学中传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班,提高自身本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灯不同。现在,牛俊启和牛夺正在为今年的胜芳灯会忙碌着:《水乡胜境》代表着胜芳独有的地域特色;《年年有鱼》寓意生活富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这些花灯都将亮相在2020年胜芳灯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