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衡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以“五个衡水”(即实力衡水、创新衡水、生态衡水、文化衡水、幸福衡水)为主要内容的第六场“壮丽70年·美丽新衡水”系列主题媒体见面会。新中国成立70年来,衡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蓬勃快速发展,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势头强劲,文化活动日趋丰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成效显著。文化,不仅成为衡水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塑造衡水软实力的强大力量。
据了解,近年来,衡水市坚持把“文化衡水”建设纳入总体工作布局,不断弘扬文化铸魂聚心的正能量,挖掘探索文化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衡水”为引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凝聚强大精神合力,不断刷新衡水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为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衡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衡水在文艺创作上注重深挖地域特色,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编了一批有深度有品位有情怀的匠心之作。2018年,组织“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240场,组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9856场次,组织“戏曲进校园”演出35场,全市开展“六进”文化惠民系列演出2279场,受到广大群众广泛赞誉。衡水市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融合发展为手段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衡水立足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中国·衡水国际城市雕塑艺术节、“我和我的祖国”衡水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歌咏大会等重大文旅活动精彩上演,推动着衡水文化“走出去”。同时,衡水对景县舍利塔、武强木版年画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项目进行了保护和传承。
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闻发言人、调研员李栋梁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衡水统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设施管理模式,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衡水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713个。此外,衡水打造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该中心包括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现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衡水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杜相立说,衡水市群众艺术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用艺术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搞好全民艺术普及。去年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衡水市群艺馆承办了一系列品牌群文活动,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年群众文化活动融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这一品牌,完成了“文化衡水,多彩周末”文化惠民演出季,“壮丽70年,记录新时代”衡水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图片展和“我和我的祖国”全市优秀文艺作品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
据介绍,衡水市图书馆是全国首家社会化运营的地市级图书馆,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馆内设有亲子阅览区、视障借阅区、电子阅览区等十大阅览区,硬件设施完善,可容纳千余人同时阅览。此外,馆内安装并投用了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检索机,配备了数字阅读终端、电子下载阅读机、VR体验设备、报刊阅读机、朗读亭、服务型机器人等电子设备,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截至今年,年度到馆读者已达90万余人次,日均接待读者2000多人次,共办理读书证1.7万张,持证读者占注册读者的95%;文献外借量为26万册次,图书浏览量占总馆藏200%以上。建设馆外流动图书点8处,文献借阅量为0.8万册次;开放政府公开信息阅览室,提供查询服务。目前衡水市图书馆日开馆时间夏季为12小时,冬季为10小时。节假日我馆都持续开馆为读者提供服务。
此外,衡水大剧院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每年为广大衡水市民提供60场以上与全国同步的高水平演出。2018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先后举办了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等147场国际国内经典演出和83场公益活动,受众人群达50万人次,发行文化惠民卡1万张,让衡水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作品,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广大市民的艺术素养。
衡水这些亮点频现的文化盛举,展现了衡水的软实力,增强了衡水人民的“文化自信”,打响了“文化衡水”的品牌,擦亮了“文化衡水”的名片。衡水将搭建起文化繁荣发展的平台,做好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承人。(王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