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基层“空心化”,是指虽然每年大量为基层招录干部,但许多基层单位仍然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这当中,存在不少考取遴选、上级借调甚至直接辞职,为什么基层留不住干部,是什么让基层干部想要逃离基层,基层“空心化”该如何治理?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治理基层“空心化”首先要 “引进来”。各地组织部门定期开展从村主干中招录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充实到所在乡镇,是扎扎实实地从最一线的地方选用干部。基层组织部门要积极利用人才政策,活用人才引进、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通过较好的政策优势,吸引大批次高素质高学历人才,迅速根植基层,为基层部门带去新活力的同时,治好基层“空心化”问题。鼓励大专以上学历回村任职、招聘一批本科以上学历村主干助理等诸多服务于基层第一线的人才政策,都是行之有效且快速见效的方式。
治理基层“空心化”然后要“培土壤”。治理空心化,应建立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组织部门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应当考虑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及工作成效,用正向激励和反向抑制双重手段。要想行之有效地在基层做好干部工作,一定要深入基层一线,切实发现基层问题,了解基层干部需要,不能简单的做做文字研究、发发调研问卷、走马观花实地看,要切实从基层干部所思所想出发,解决基层干部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根治基层“空心化”问题。
治理基层“空心化”最后要“扎下根”。 空心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会留不住人,基层空心化问题原因多种多样,上级部门借调、考取其他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干部流失。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基层组织部门已经采取了严肃整改违规借调、增加基层服务年限等诸多反制措施。但是,反制措施的不良效应也会反噬基层,有些艰苦地区岗位每年都对外招聘,每年都招不到人。故而,一味的压制效果远不如疏通,疏通基层干部提拔任用道路,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给基层干部减负减压,都是能够从根源上改善基层工作状态,防止基层干部流失的方法。(高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