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5G等技术日趋成熟,极大地拓展了医疗应用场景和能力,突破了传统诊疗模式,为医疗服务描绘出了更广阔的的未来。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系统,用于小肠疾病诊断时,可将胶囊内镜图像的阅片时间缩短93.9%,下降到5.9分钟/例,并可提高检出敏感性至99.88%。”2019年6月,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镜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发布①,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丁震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不仅实现了磁控胶囊内镜应用的智能辅助,更将极大程度地改变消化道疾病的传统诊断模式。人工智能融入磁控胶囊内镜将大幅缩短我们医生的阅片时间,提高疾病检出率,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也正是同一个月份,工信部发放了首批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已进入5G时代。5G通信技术速度更快、时延更短、容量更密的优势,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将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患者在减少经济负担同时,能够接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胃癌在进展期内只要及时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就能够发现早期癌症。但我国胃癌筛查却迟迟未能全面开展,因为传统插管胃镜具有一定的不舒适性,同时操作复杂,必须由专业医师完成,只能在有内镜科的大医院进行。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主任令狐恩强教授说,“今年,在第三届国之名医盛典现场,通过联通5G技术连线‘安翰5G实验室’,我指导了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的远程操作。利用5G技术,可大幅提升专家效能,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水平。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我十分期待5G技术在医疗领域落地应用。”
大健康,大行动,大促进!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第十二届健康中国论坛将于2020年1月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上,将结合人工智能、5G技术、磁控胶囊胃镜等技术,探讨如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助力中国消化道肿瘤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