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河北丙肝防治话题媒体采访活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太行国宾馆举行。当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月敏教授,在新医保政策实施的背景下,从丙肝疾病的防治、筛查、患者治疗水平提升等方面,介绍了丙肝防治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并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采访。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血制品、不洁注射、性接触等传播。1985年,河北省固安县曾首次报告成人单采浆交叉感染引起的丙型肝炎流行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共有7100万慢性丙肝患者,中国丙肝患者约1000万。根据卫健委疾控局的传染病疫情数据,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内,中国丙肝患者发病人数增加2.3倍。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1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全面防治各类病毒性肝炎。近年来,河北省也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有效遏制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上升趋势。
全治愈时代,加医保护航
近日,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将2019年谈判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正式公布了新的医保目录,其中有三款丙肝治疗新药进了国家医保,受益的患者近千万。
“河北省丙型肝炎高发地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感染时间较长,为防止患者进展为严重肝病或及时诊治已经发生的严重肝病,我们需要及时的筛查、诊断和治疗。而三款丙肝治疗新药的上市,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治疗时机,正确应用上述治疗方案,可以使患者获得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及临床治愈。”南月敏教授说。随着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近年丙肝治愈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一些基因型感染患者几乎实现100%治愈,丙肝的治疗进入“治愈时代”。
虽然丙肝已可治愈,但由于治疗费用高,受益的患者很有限。这次经过国家谈判,丙肝新药被纳入国家医保,对患者来说,是个大大的喜讯,可极大减轻负担。
医保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本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丙肝治疗创新药有三款,两款用于治疗感染者比例最高的基因1b型感染患者,一款用于治疗非基因1b型的患者。进入新一轮国家医保目录的丙肝药降价的幅度非常大,如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费用降了85%以上,再享受国家医保,患者负担的费用就更低。可以说,以后治疗丙肝,患者能用得起之前昂贵的进口药,并实现治愈了。
个体化治疗,先检测再定方案
目前,已知的丙肝病毒主要有6个基因型和多个亚型,我国的丙肝患者约有56.8%是基因1b型。值得注意的是基因1b型丙肝被认为是难治性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较高。
针对不同基因型,其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因为各类丙肝药物中含有不同的药物成分,在不同的病毒分型中会各有优势。临床上,医生要综合考虑病毒的基因型、肝硬化程度、肾功能、有无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估,然后进行药物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
例如,在6种不同基因型的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基因1b型感染者比例达50%以上,患者通过基因型检测确诊后就可以使用针对基因1b型的药物,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次进入医保的三款丙肝药是以基因型来区分的,这也意味着患者在治疗前,需先做基因检测,确定自己的基因型,才能更好地享受新医保政策带来的福利。
高危人群接受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根据卫计委疾控局的传染病疫情数据,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中国丙肝患者发病人数增加了2.3倍,而丙肝因其进展隐匿,且无疫苗可防,如何防治成为一大难题。
如果在感染丙肝病毒后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有55%-85%会变成慢性感染,经过20年左右,有5%-15%的慢性感染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并可能发生肝癌,如果进展为肝癌,诊断后第一年死亡的可能性为33%。
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宣传渗透到基层,督促高危人群主动接受筛查。无论是在90年代及以前有过输血、献血史的,有过高危性行为、静脉药瘾史和纹身、补牙等其他血液暴露史,艾滋病患者,都属于丙肝的高危人群,都应该接受筛查。同时医院也需要在进行输血、血液透析和内镜等检查之前对病人进行严格的筛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带来的公共健康威胁,其中乙肝病毒的传播因乙肝疫苗的普遍使用而得到相应控制。随着丙肝可治愈药物的出现,现在又进入国家医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又推进了一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一个好一个,这对病人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