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树在他方扎根,为大地增绿,为城市添彩,河间嘉德隐园种植基地负责人郭虎通心有所属。
远嫁
难舍难分。河间嘉德隐园种植基地负责人郭虎通每天都生活在矛盾中。望着手把手栽培的树一棵棵“远嫁”他方,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冬日的清晨四五点钟,清冷得抽不出手,苗圃内早早就机器轰鸣、人头攒动。大型挖树机挥舞着“手臂”,几下就将树从土中挖出来,随即装好土球、吊进车厢,争分夺秒地踏上了“迁徙路”。24小时内,它们将在北京大兴机场落户。
整个过程,郭虎通寸步不离。一会儿在这头强调:“一定要量好尺寸再挖,别对客户失信。”一会儿又跑到那头嘱咐:“根部保护要到位,千万别影响成活率。”安排完挖树现场,他走到卡车旁,望着车厢里整装待发的树,如目送远去的孩子般,默默地叮嘱着:“看着你们去了该去的地方,真心替你们高兴,一定要活出个样子。”直至车渐渐走远,消失于视线之内,他才转身离开。
每次目送,都寄予厚望。“树的生长,正如人的成长,汲取养分的同时必须发挥其应有价值。”多年在北京搞绿化工程,与树打交道,树的生长启示录已深深刻进了郭虎通的骨子里。
2009年,绿化工程“一苗难求”,郭虎通突发灵感:“何不自己种种看,既能为城市增绿,又能解决工程用苗。”
背着家人卖掉北京的房子,在离村两公里的地里安营扎寨。“这孩子不知哪根筋搭错了。”面对流言蜚语,他依然不管不顾。 引进南方的松树、女贞等花灌木,不到一个月,却“全军覆没”。 苗圃没水、没电、没井,郭虎通每天开着拖拉机进村拉水,再拎着水桶一棵棵浇树,皮肤晒得黢黑,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棵棵树苗如捧在手心的宝贝般,发芽了,出了新叶,每个惊喜瞬间都能让他高兴半天。
调头
船大难掉头。郭虎通深知其中的难处。
从最初70亩,到150亩、300亩……面积每年翻一倍,带来的效益却不成正比。2008年春天,惨遭苗木行业的“寒冬”,很多人选择砍树。“价低就砍树;行情好,又盲目跟风。不用心,永远种不好树。”栽过跟头的郭虎通渐渐悟出了理。随着道路的开阔,干直帽圆的大树更受欢迎,也更出效果。大起大落中,思路一点点儿明朗起来。
从每亩地两三千棵,疏到四五十棵,面积要扩大,人工、机械成本要增加,更难的是再怎么加大投入,1000多亩的密植苗,三年两年也调整不完。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满脑子问号都跟树有关。
“调整就有一丝希望,不调整只能等死。干脆赌一把!”决心已定。走进苗圃,一棵棵树苗相互搀扶着,密不透风。郭虎通小心翼翼拨开枝条,在苗圃中满腹心事地走着,左瞅瞅,右望望,每棵树都如自己的孩子般,哪棵都舍不得刨。有价值的移栽出来,长势不好的被粉碎在地里。郭虎通把任务交代给工人,自己躲在办公室,听着拖拉机的轰鸣声,心如刀割般疼。4年来,这种场景一直在持续。“种树不贪多,贵在精。”客户的争先抢购,渐渐让郭虎通看到了光明。
扎根
苦尽甘来。郭虎通觉得自己庆幸地过上了“桃花源”般的生活。 以前这片撂荒地荒无人烟,如今拍婚纱照的、骑行的、遛弯的,一年四季人气爆满。
从开春树吐新绿,到夏秋郁郁葱葱、层林尽染,乃至冬日树披银装,在这儿能赏花开花落,闻虫鸣鸟叫,远离城市喧嚣,身心沉浸于大自然,谁来谁爱。
在郭虎通心中,精心把树培育出圃,卖个好价儿,不是终点。让树在他方扎根,为大地增绿,为城市添彩,他心有所属。树从苗圃内出土,到运抵目的地期间,所有环节都在抢时间。挖树机开挖时,吊车已在一旁等候装车,工人们更在一旁备好所有的物品,让树根一离开土,第一时间内喷营养液、杀菌剂、修剪树形等,准备工作就绪,立即发动车辆赶路。“第一时间内种植,更能保证成活率。”他最看重这事。对树上了瘾,走到哪儿,只要看见树就挪不开步。去医院看了几趟病人,郭虎通发现有些医院种植法桐、柳树等容易产生过敏源的树种,在2018年沧州市“两会”上,他专门提交了关于“医院绿化应该选择松柏、国槐、白蜡等没有过敏源树种”的提案,并得到了市园林部门的回应,近两年新建医院绿化均采纳了此建议。当前不少种植户都追求新奇特的树种,“品种新,并不代表市场就广。”有人来苗圃考察,郭虎通都得做一番思想工作。他常常劝告人们:“国槐、白蜡、五角枫等节水乡土树种,是绿化品种的主流。”
树木冬眠,苗圃又安静下来。“怎样把树种出彩,为城市添彩。”郭虎通又有了静心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