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磅!2019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公布,这件大事发生在怀来……)
12月17日晚
中国科协公布评选出
2019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回望这些引发全民关注的科学大事
这件大事让怀来人热血沸腾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让我们一起为家乡点赞加油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1、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2、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
3、我国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发射
4、我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
5、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中获新突破
6、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类脑芯片
7、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深圳始发
8、袁隆平等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9、哈勃望远镜拍到星际彗星首张清晰图像
10、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列)
事件回顾
11月14日
怀来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火星探测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安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最艰巨的挑战之一。据介绍,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
这次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介绍
“试验主要是模拟从70米高度塔器分离,在67米高度上悬停,在这个高度上寻找地面的安全着陆区,然后避障下降到20米高度。探测器发射之后,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飞行时间抵达火星,最后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钟的时间。因此这是最困难、挑战最大的一个环节”。
张荣桥介绍说
“火星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3,为了模拟在火星重力环境下的着陆,专门建设了一套设施。这套设施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塔架结构、随动系统以及地面的火星表面模拟区域,6组钢结构的塔柱通过上方的环形桁架连接成一个柱形的钢体结构。塔柱高140米,形成的内圈直径120米,这个空间足以满足我们模拟火星降落过程所需要的空间。”
火星为什么要
选择在2020年发射?
这是因为,大约每隔26个月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届时,太阳、地球、火星位于一条直线上,在这一时间点实施火星探测,探测器飞行的路线最短,最省燃料。而距离当前时间最接近的“火星冲日”探测窗口便是2020年,因此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也瞄准这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