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初心故事】扶贫路上 你我同行 ——省市场监管局驻丹清河乡赵喜营村第一书记杨长彬)
杨长彬是一名有着27年军龄的军队转业干部,2017年脱下军装只是想圆一下亲人团聚的梦。然而,刚刚到了工作单位就决定让他带队奔赴扶贫一线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他二话没说,嘱咐好早已习惯分别的妻女,2018年3月又一次踏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之路。
他带领工作队第一次走访入户发现,在村村民60岁以上的达到了78%;1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53人中,致贫原因因病、因残的达到了76%;村内垃圾丛生,仅有的10盏路灯有4盏损坏;村委议事公开度不够,村民矛盾较多抱怨;村民大都反映自身问题,想给自己评个低保……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又是十三五的永久保留村,搬不走贫困,等不来幸福,政策兜底兜不住“跑要”的心。
召开村民大会研究扶贫项目
邀请张家口畜牧站领导来村进行指导
脱贫攻坚就跟打仗一样,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以点带面寻求突破。虽然争取到了以40万元入股了小兰城子光伏电站项目,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约十万元左右,但是对百姓的整体带动作用不够强。为了找一个新的产业路子,杨长彬带着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到老乡家盘炕头,到各类特色厂取经,电话打遍了全国,最终,在群众的启发下,他发现赵喜营村有一片林地,背山面水,是林下养鸡的绝佳场所。从那天起,他把自己微信头像改成了一只飞翔的鸡。
原省质监局领导现场论证养殖项目
到康保县弘爱集团考察咨询养殖技术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攀登。为了得到最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杨长彬带着厚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收入测算表,返回省局向领导做专题报告,最终省局批复了63.4万元的专项资金。厂房建起来,鸡苗也入场了,分发给老百姓代养的鸡苗也长势喜人,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个好收成的样子。
生态养殖基地外景
为村民发放鸡苗
“杨书记,这鸡下雪了咋就不长个了,蛋也下得少了。”2018年9月28号的初雪后,饲养员跑到村民家,找到了正入户填写月收入的杨长彬。他顺手掏出计算器,一只鸡一天吃3毛钱玉米,一千只鸡一天就得300块钱,可是一千只鸡现在一天也下不来300块钱的蛋了,必须及时止损。可是鸡苗入场比较晚,如今的成鸡,个头才不足2斤,怎样才能盈利给卖出去呢?次日,一份扶贫义卖的倡议书,出现在了省局办公系统上。我买三只!我买十只!不到三天,养鸡场的一千多只鸡全部卖了出去。
生态养殖基地养殖环境
2019年,他通过与河北农大、绿色田园等院校和厂家的专家交流,投入养殖了北京油鸡等高价值鸡苗,预计年收入可以达到10余万元。在务实产业的带动下,赵喜营村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2019年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9.4%降低到了0.2%,村集体收入达243152元,贫困户人均收入6932.3元,比2017年分别增加了242%和54.6%。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到生态养殖基地进行指导
宣传推介生态养殖基地产品
老百姓称赞道,杨书记带的工作队干实事,赵喜营在康保的巨变中没有拖后腿,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道路硬化3500米,实现户户通硬化路;自筹资金为全部在村村民安装入户小喇叭,实现村情无缝通达;新增路灯80盏,点亮全村;村庄绿化、下水改造、院墙改建……一件件实事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杨长彬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留个实实在在帮扶的产业,就是我的初心。”
我是第一书记,我为赵喜营村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