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开尚义作为北方早期人类居住繁衍地的神秘面纱)
考古资料证实,早在200万年前,在今河北阳原的泥河湾一带,已有远古人类的活动遗迹。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在今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已有原始人居住。
目前,国内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均已发现旧石器、中石器及其逐渐进化的遗迹。到距今一万年左右,都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
作为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在历史上,尚义县境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地貌。
境内留存有众多的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存,说明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 旧石器晚期及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
2015年5月~8月,尚义境内石井乡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尚义县境作为北方早期人类居住繁衍地的神秘面纱。
我们都知道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在北方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
裴李岗文化是在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7000~8500年。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
磁山文化是以发现地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而得名的,从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初始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专项手工劳动,原始手工业已成为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年代约距今8700~10300年,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而尚义县境内的四台遗址,被专家列为我国北方地区继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位于石井乡四台蒙古营的新石器早期遗址,“起始年代早,遗迹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年代跨越时间长”,考古发掘采集到大量石器类、陶器类、骨类饰品、石核等实物标本。特别是发现房址4个,出土器物104件,人骨6具。其中房址里发现的陶器均为夹砂灰褐陶,素面直腹筒形罐,罐的口沿饰一周附加堆纹。所有筒形罐全部手制,陶器制作粗糙,烧制火候低,器表颜色不匀,符合新石器早期陶器的特征。经对出土的遗物及环境进行的相关科学检测,年代为距今7800年,作为北方早期人类的居住地繁衍地,比裴李岗和磁山的纬度靠北的多,其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随着对考古遗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后续考古工作的展开,四台遗址的价值会进一步显现出来。
此外,县境内还有几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值得关注。
位于南壕堑镇周边的窑子沟、席麻沟以及红土梁镇的七令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三处遗址均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10000年左右,三者相对集中,相互间的距离不足十公里。遗址地层中出土的石器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尖状器、石核、石片等,其中窑子沟遗址出土的尖状器加工痕迹明显,修理疤痕细密,极具考古价值。该遗址群的发现,填补了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旧石器文化考古的空白,是桑干河盆地以外发现的又一重要旧石器遗址群。
位于大青沟镇贲贲淖村西300米处的贲贲淖遗址,是坝上地区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器遗址,地面散布大多为石制品、陶制品,也有铜、铁制品的残片。考古采集到的石制品有打制石器、磨光石器和细石器,陶器有手制红褐陶,火候低、饰粗细绳纹的瓮和罐。该遗址为研究北方细石器时代历史不可多得的人文遗址。
位于大苏计乡大苏计村北的大苏计遗址,先后采集到素面、绳纹的手制黄褐陶,及劣质玛瑙核、石片、石磨棒、石磨盘、斜刃石锛、石铲、石锄、石斧、石杵、石网坠等,并有泥质红陶、灰陶和夹沙灰陶等陶片,还采集到泥质“之”字纹灰陶片。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元代、辽金时代文化遗址。
位于小蒜沟镇新庙村北的新庙遗址,占地24万平方米,曾出土一枚完整的鸵鸟蛋化石。文物普查采集到陶片、石器等。陶片有沙陶、夹蚌红陶、夹沙灰陶片和褐色陶片,石器有石球、砍斫器等打制石器。地表有散落的少量细石器,以石叶、石片、指甲型刮削器为主,还有少量鸵鸟蛋皮、动物化石等。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一直下延到战国及汉代。
位于大青沟镇六号地村北的狼卜地遗址,采集到的遗物有夹沙红陶、泥质红陶、红褐色陶片等,石器有石镞、刮削器、尖状器、石核、条形石片、磨制石片等,地表暴露物含有细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辽金时代的遗物。
而广布于县境内下马圈村南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乱坟滩遗址,下马圈乡旧庙村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西平遗址,下马圈乡阳高窑二道沟东汉至辽金元遗址,小蒜沟镇下纳岭汉墓,三工地镇土城子北魏柔玄镇遗址,南壕堑镇土城子遗址、下营盘古墓群、大王茂沟辽墓,甲石河乡囫囵村辽代早期契丹贵族夫妇合葬墓等,也是尚义县境人文绵延、文化赓续的历史见证。
另据报道,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东南的兴隆遗址旧石器末期及新石器早中期遗存,“经历了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的过度过程,其新石器时代第一期房址更是代表了我国北方最早的定居聚落之一。”(《中国文物报》2019年10月11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尚义县境及周边地区早在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时代即为北方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