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七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携手肝癌患者组织共同发起提升中国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倡议,呼吁多方协作共同建立中国肝癌患者全病程管理体系,推进我国肝癌诊疗规范化,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最大程度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实现长期生存的目标。
肝癌中国疗效接轨国际,立体打击是关键
“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80%的肝癌病人首次诊断时已进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即使是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内仍有60-70%病人出现转移和复发,肝癌的高转移和复发特性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分享道,“提高患者总生存,是当今中国肝癌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医者的初心。”
“新修订的《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也接受了最近两三年的新药。即便复发了,我们还有很多治疗,比如药物治疗包括IMbrave150治疗,靶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等。以前消灭敌人可能只有陆军,现在有海军有空军还有机器人部队还有信息化部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现场告诉各位癌友,不要紧张,即使患了肝癌,也可把它当做一个慢性病,就像高血压一样,坚持吃药,坚持按照医生的正确的诊治方法,我相信肝癌是可以战胜的。
免疫联合疗法一线治疗提供治愈新可能
而在刚刚闭幕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大会(ESMO Asia Congress 2019)上,肝癌领域的一项免疫联合疗法一线治疗III期研究(IMbrave150)结果发布,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IMbrave150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联合用药(T+A)不仅显著改善了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而且提高了肿瘤的缓解率,疗效超过了以往治疗方案,成为全球首个获得成功的肝癌免疫联合疗法临床III期研究,这是近11年以来,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重大突破。
“T+A方案具有里程碑式的临床意义,会为整个肝癌诊疗模式的转变带来深远影响。”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副所长孙惠川教授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IMbrave 150临床研究的重要参与方,由樊嘉院士领导的中山医院肝癌专家团队及时发现了入组标准中对于中药的限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并与该实验的全球临床负责人取得联系,代表中国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临床专业意见,使最终入组条件得以修改,让该免疫联合疗法能够惠及更多的中国患者。
共建患者全病程管理体系肝癌患者总生存有望快速提升
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中山医院已经率先在肝癌临床诊疗中引入“患者全病程管理”的理念,采用多学科管理模式(MDT)为肝癌患者制定最佳的联合诊疗方案,实现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的结合,以达到改善症状、延长生存甚至治愈的最终目标。但目前中国仍然缺乏较为完善的肝癌患者全病程管理体系,因此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探索。
基于曾在乳腺癌和淋巴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患者长期生存管理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罗氏制药中国医学部副总裁李玮分享了建立肝细胞癌规范诊疗一体化中心的构想。该中心计划打通线上线下诊疗资源,为患者和医生群体建立专属社区。患者通过线上专属社区将能够及时了解疾病知识,获取专属患教资源和就医信息等,并与专家互动。
同时医生群体也有专属社区可以发起线上会诊、进行疾病宣讲、查看患者报告等。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还能通过输注地图找到一体化中心的落地医院,完成线下的诊断和治疗。借助覆盖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等多功能、全病程管理的一体化诊疗中心,肝癌患者将能获得一站式诊疗服务,进一步提高诊疗效果,提升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