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干部“结对”帮扶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硬性要求每名包保干部每年登门访贫次数必须不少于几十次。结果,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陷入形式主义怪圈,反而让包保干部和贫困户双方都苦不堪言。
目前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期,要谨防在扶贫中搞形式主义问题。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这种做法不仅让我们扶贫工作的实招被虚置,最终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要坚决制止。扶贫领域出现形式主义,其危害程度往往更加严重,它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而也会扩散到政府的其他工作推进过程中,同时也使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与扶贫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脱贫攻坚容不得一粒沙子,必须严肃对待不良现象,严厉查处责任缺失主体。
对精准扶贫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要及时问责,让搞形式主义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在加强监督和执纪的基础上,更需坚持“零容忍”,认真落实问责,对扶贫形式主义问题一经发现,必须追查到底、精准问责、严肃问责。尤其是要从“关键少数”严起,对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干部要强化问责,杜绝务虚不务实的不良作风。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最怕形式主义作祟。脱贫攻坚要力戒形式主义,要找准扶贫对象,分析地区现状,依托当地优势精准发力,着力加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做到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脱贫与发展统筹推进,坚决做好产业脱贫,切实让各项政策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许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