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曹迎春教授专著获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出版资助)
近日,我校学报编辑部曹迎春教授的专著《何以载道:传统文化五讲》,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获得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出版资助。这是我校依托董子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曹迎春教授是历史学博士,曾出版有《中山国经济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鲜虞中山国史》(科学出版社,2011年)两部史学专著。近年来曹教授致力于董学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工作,在学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在董子学院开办“国学普及系列讲座”,在衡水市图书馆推出“国学公益讲座”,在优秀传统文化“五进”活动中开办讲座70余场。

曹迎春教授在衡水市图书馆做公益讲座
教研相长,厚积薄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曹教授认识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引发听众的兴趣,进而去触摸其历史的温度,感受其永恒的魅力,并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逐渐的探索学习,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她陆续完成了汉服文化、汉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五个专题20余万字的书稿。
这五个专题,从任何一个深入进去,都能探寻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不但历史悠久、绚烂多姿,而且蕴含着“中正”“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造字过程中将先民的思维、制度、生活定格在字形系统里,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DNA;茶和酒,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两种常见饮料,茶文化有中庸之美,酒文化讲中庸之德;玉,作为中国人最喜爱的器物,被赋予仁爱、智慧、勇敢、坦诚、谦虚等优秀品格,深深浸润到中国文化之中。无论是穿的汉服、写的汉字、喝的茶酒、用的玉器,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都是“以有形之物,载无形之道”。
较之以往的研究,这部专著的创新之处在于用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文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集学术性、通俗性、实用性、启迪性于一体的读本。

专著封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