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平镇周庄村有一个老人,他穿着朴素为人和善,村里人都愿意叫他一声周老师,外人可能要问一个农民为什么要叫老师呢?殊不知这个尊称是他对古建筑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屈不挠探究古建筑奥妙的精神回报。周怀林,出身古建世家,曾参与天坛、故宫、国安大厦等多处古建筑的修建工作,现而今的他,年过半百赋闲在家,仍然被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城国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聘为顾问。
在生活和工作之余,他的目光经常会停滞在记忆中的某个瞬间——那些曾经被他修复的古建筑便会像黑白的电影画面一样重新回到他的眼前。在茫茫人海之中,他的身影正被喧嚣的人群一点点淹没和遮蔽,很少有人会将他与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古建筑联系在一起……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古建筑就如同流淌着历史遗韵的古典音乐,是历史的流逝,也是历史的绵延。周怀林凭借他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游弋在这“古典音乐”的海洋里,让这些古建筑重新散发出熠熠光彩……
日前,笔者带着崇敬和仰慕的心情来到安平镇燕都新城社区,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从小立志传承祖业
据周怀林介绍,自己小时候受家庭环境影响就非常喜欢干木工活,八岁时就经常为小伙伴雕刻木质小手枪,奶奶见他极富天赋,就传授口诀给周怀林,十五岁初中毕业时已经能独立出工了。
“做工匠可不是轻松的事,您就没想过干点别的行业?”笔者问。
“以前想过去当兵,但是家里不同意,就没去成。主要是我奶奶总是想让我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继承下来……那时我二爷是北京老二建的总工程师,我初中毕业时二爷让我父亲推荐家里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去跟他学徒,那时我在家里还算是比较懂事的,就让我去了。”周怀林解释道。
在学徒生涯中,曾经参与故宫、天坛等著名古建筑修缮维护工作,让周怀林逐渐感觉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如此博大精深,这也是他坚定信念传承祖业的动力所在。
保护传统建筑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起最困难的时候,周怀林回忆起了改革开放初期。
那时社会正处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接的活也少了很多,有时候,甚至一日三餐都食不果腹,好多工友劝他回老家发展先填饱肚子再说。周怀林正在回家和留在北京发展的两难的选择中举棋不定,出于照顾家方便等原因最终他决定离开北京回到家乡,但是在回到老家之后一段时间由于认识人少接不到活,有时靠收废品为生,每天收入少的时候只有5、6块钱……
即便如此,周怀林也没有丢下手艺,1993年夏天北京一家开发企业慕名找到了周怀林,让他帮忙去搞设计并许诺每月1000元丰厚的薪水,正在为生计而踌躇的周怀林兴致勃勃地答应了,但殊不知工程首先要拆除一处明代的文庙,对此周怀林甚是不满并多次相劝要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以在别的地方另行选址,但开发企业主就是不听并扬言要辞掉他。周怀林一听便拂袖而去,坐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继续自己收废品兼给人家打短工维持生计……
“当时后悔吗?”笔者问。
“不后悔,就是有点心疼,但心疼的不是钱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们要加紧保护否则的话我们的手艺慢慢就会失传了。做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着眼长远,要着眼子孙万代。”周怀林说。
把手艺祖祖辈辈传下去
这些年,周怀林主持和参与设计的文物建筑与仿古建筑共计20多处。周怀林认为古建筑中涉及历史、文化、科学、服饰等多种文化元素,包罗万象。搞古建设计,必须是个哲学家,要用辩证观点,.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现在科技发达了,你觉得自己的手艺落伍了吗?”笔者问。
“哈哈……现在科技发达了,什么都是高科技,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因为每一样手艺每件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涵盖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礼仪。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不仅仅是手艺传承,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周怀林说。
“您准备让您的后代继续您的事业吗?”笔者问。
周怀林肯定地回答:“可以不做这个行业,但必须会这门手艺,要让他们理解并认识这门手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例如:仁、悌、忠、孝、礼、义、廉的真正内涵,这才是子孙后代做人的根本。”
目前,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周怀林并没有真正的让自己闲下来,他正在根据自己积攒多年的经验编撰一本关于古建筑木工类的书,以传至后世,至于书名他还没想好。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直认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精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就算将来我不在了,也能把咱们老祖宗的手艺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