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搬新家了!阳原有人拿到8万补偿款,电暖、卫生间都有!有人激动哭了……)
阳原县大田洼乡,世界闻名的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坐落于此。但“考古圣地”的荣耀光环并没有使这里变得繁荣,相反,深度贫穷的烙印深深地镌刻在这方远古文明的土地上,贫瘠了一辈又一辈。
全乡18个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最高达70%,其中一半的村地处深山区,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收视难、读书难、就医难、买菜难、卖粮难等八大难题长期困扰百姓。
贫困之局怎样破?群众之忧如何解?
大田洼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统筹全乡资源优势,以“不忘初心担使命、斩断穷根铺富路”的信心和决心,带领群众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挪出穷窝开启新生活
驱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顺着蜿蜒的山势,记者来到了大田洼乡杨家夭村,西边的新村和东边的旧村泾渭分明,老乡们正大包小包的拾掇着行李农具,喜迁新居。
“我们能搬进新村,住上新房,真是享了‘易地搬迁’政策的福啊。”60多岁的贫困户孙海清说起眼前的幸福,心花怒放。
孙海清家原来有六间旧窑,县里实施易地搬迁,他置换了一处新院子三间大瓦房,还拿到了8万多元的补偿款。“我和老伴盘算着再盖间小房放农具,再拿出点钱买些家具,剩下的还能存个6万多。”
当记者问起今后的打算时,孙海清笑得很爽朗:“现在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以后我就加倍努力干活,盼着有个好身体好好养老呢!”
在官厅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民居和开阔平坦的文化广场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此时已是中午一点多,徐清梅正在厨房做饭。目之所及的七间大瓦房窗明几净,屋内两个卫生间干净整洁,屋里院里地面全部铺着光洁的瓷砖。
见到记者,徐清梅热情相迎,高兴地带着记者挨屋转个了遍。“这些家具、窗帘都是新买的,花了小一万块钱。过一阵儿我打算腾出几间房开个农家乐,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这日子过得简直太提气了!”每到一处,老百姓无不由衷地发出感慨,内心充满了对党的好政策的无限感激。
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罗庄子村的贫困群众王玉林老人今年已经七十岁了,之前几十年居住在破旧的窑洞里,自从乡里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老人一直盼望着能够早一天告别危房,住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当工程竣工,具备入住条件之后,王玉林和老伴第一批就搬进了新居。王玉林说:“第一批,我是第一家,别人都没搬,我就搬下来了,共产党给房,咱挺高兴!”
说起在窑洞居住的不安来,王玉林老人可谓是一直提心吊胆:“下雨就漏,老俩口就出院,墙上掉泥,漏得不敢住,怕砸在里面。下雨就往院里跑,不下再进去,掉下来的泥用盆往外端,吓得不敢睡觉。”
王玉林告诉记者,能够住上这么好的新房,自己做梦也没敢想过。王玉林老人感动地说:“咱做梦也没到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感谢党的好政策!吃水方便了,走道也方便了,岁数大了,就是去医院看病也方便了!”
宁大宝,王玉林的老伴,今年78岁了。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老俩口还能住上新房,宁大宝老人激动地泣不成声:“党的政策真好,感谢党……不知道从哪儿说好了……高兴得我能多活十年,再有十五个月就80岁了,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能住上这么好的房?这和头层楼没有什么区别!”
“从2017年底开始,我们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四位一体、危房改造三个途径,让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全乡18个村就有10个村实现了整体新建搬迁,集中安置率达到了87%以上。”大田洼乡乡长贺军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2019年阳原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规模4331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1045人,同步搬迁人口3286人。全县规划新建安置点3个,目前均已完成住房分配,年底实现搬迁入住。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幸福感
桑干河,阳原的母亲河。大田洼依河而居,桑干河穿乡而过……这本是一幅温馨的田园美景图,怎奈受气候影响,桑干河水流逐渐减少,水资源紧缺成了大田洼群众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宁送一壶油,不借一瓢水”是当时吃水困难的真实写照。再加上这里山险路陡,每遇大雪大雨,进不去,出不来,通信设备短缺,信号极其微弱,手机等通信设备很难保障正常使用。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大田洼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民情,超前谋划、长远规划,把朝阳沟村、高家背村、葡萄湾村、张家沟村、石良地村、贾庄子村、罗庄子村等7个深山里的村子统一搬出,合建新村,一步到位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难题。
“渴了吧,快尝尝我们的自来水,可甜了!”朝阳新村的张大妈热情地招呼记者。自从搬入新居,天天喝着甘甜的自来水,她的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
“我们是9月中旬搬进来的,县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为大伙儿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还免除了一年的资费”“今年冬天我们用的是电暖供热,再也不用脏乎乎地烧煤了”“听说我们村是全乡首个利用电力取暖过冬的村子”……官厅村的村民们争相告诉记者。
官厅村支部书记王贵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新村水、电、路、讯等11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彻底改善了全村的人居环境。
从2017年至今,不仅是大田洼乡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还有其他107个拟出列村同样实施了水、 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筹措的1.2亿元资金用于非贫困村的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县的农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产业“造血”鼓起村民“钱袋子”
“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作为河北省文化旅游的第一张名片,从考古遗址、历史传说,到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单就文化资源来讲,大田洼不缺,甚至可以说是“富余”。但如何把这一独特的资源转化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大田洼人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以杏树种植为例。万亩杏林是大田洼农业种植的“招牌”,每年4月的万亩杏花节,7月的木瓜杏采摘期,8月的杏干晾晒期,10月的大杏扁收获期,这里游客如织、商贾云集,是大田洼人最繁忙的日子,也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
据乡宣传委员王永红介绍,全乡杏树种植面积1.5万亩,涉及全乡18个行政村,2000多个农户。其中以“优一”为主的杏扁种植面积1.4万亩,已有1.3万亩进入盛果期,年均亩产杏核150斤左右,亩产值800元左右;杏扁年均产量900吨左右,产值1000万元左右。以“木瓜杏”为主的鲜食杏种植面积1000亩,全部进入盛果期,年均亩产鲜食杏1500斤左右,亩产值1000元左右,全乡鲜食杏年产量750吨左右,年产值100万元左右。
“我们村是大田洼乡的桥头堡,全村有600多亩杏扁,现在的行情是6块多一斤,仅这一项就能收入40万元。”谈到杏扁收成,岑家湾村书记白建贵难掩喜色。
也是靠杏生“财”的官厅村,依托紧邻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优势,搞起了乡村观光游产业。
除了打好“杏”运牌,大田洼乡还投资了200多万元,在大井头村新建了蔬菜大棚53个,带动40多户村民增收。2019年在朝阳区小红门乡的帮助下,投资200万元在大田洼村新建了8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发展花卉种植、水果采摘等,带动6个村的群众实现了增收。与此同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两区同建”工作要求,紧邻“朝阳新村”同步规划实施了黑木耳栽植项目,总投资400多万元,新建黑木耳栽植大棚40个、晾晒棚20个,为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提供了保障。
“稳得住、能致富”是阳原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动作。2019年阳原县投入2.32亿元资金集中用于产业扶贫。截至目前已落实779.303万元杂粮杂豆、牛、羊、驴入户项目;实施了2900万元的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完成了投资11987.83万元肉牛、金羊、设施蔬菜等资产收益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守初心担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答好 ‘大田洼考卷’。”大田洼乡党委书记宋盟对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了必胜信心和决心。
看到明亮宽敞的大瓦房
和新建的温室大棚
就看到阳原未来更好的发展
快转发出去
大家一起为更好的生活
更美好的阳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