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石敬辉走了,却将光明和希望留在了人间。
11月10日傍晚,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员工石敬辉与病魔搏斗了19个月后,永远闭上了双眼。按照其生前遗愿,河北省眼科医院工作人员对他的眼角膜进行了采集。11月12日上午,遗体被送往河北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这是邢台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工作以来第七例成功捐献的志愿者。
捐献遗体妻子助他完成最后心愿
低婉的哀乐、肃穆的白花,200多位同事和亲朋自发前来为他送行。
11月12日上午,在河北省民政医院,来自河北医科大学和省、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向石敬辉的遗体深深地鞠躬,做最后的道别后,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他的遗体被抬上车,运往河北医科大学。
看着爱人渐行渐远,石敬辉的妻子汪冀湘泪如雨下。“让生命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延续,我支持他的做法。”她说,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等待检查结果时,丈夫表达了遗体捐献的想法。后来,他们辗转于各大医院治疗,丈夫又多次提及。
汪冀湘告诉记者,丈夫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受党教育多年,离世后希望捐献器官和遗体,算是为国家所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他的视力很好,希望能给他人带来光明。”汪冀湘含泪表示。
“我尊重他的选择,所以要帮他完成心愿。”汪冀湘说。
夫妻同签 或许有一天,会用一种新的方式重逢
“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儿顾虑。”汪冀湘说,直到看到那次报道,才有了坚定的信念。“一次偶然机会,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关于遗体捐献的专题片,一个人去世后,他的器官帮助5个人获得重生。”汪冀湘说,那时,她便决定与丈夫一起加入器官和遗体捐献的行列。
他们联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了解相关情况。按照有关程序,最终,双双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姓名。
“丈夫一直很乐观,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会在他人身上延续。” 汪冀湘坚信,她的丈夫并没有真正离开,而是依然“活着”,在她不知道的地方看着美好的世界。
“爱他,就和他在一起。我始终相信,我们会用一种新的方式重逢。”汪冀湘说。
无私奉献 将光明和希望留在人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与病魔斗争中,他们花销巨大,甚至卖了一套房子。尽管如此,夫妻俩从未向同事、朋友提及。得知病友无钱看病时,石敬辉还向他们捐款。
得知石敬辉的情况后,单位领导、同事自发伸出援手,一天就捐款189520元。
回想起与石敬辉一起工作的日子,邢台路桥公司党委书记石晨英眼含泪水:“敬辉是个好员工,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一心想着他人……” 同石敬辉一起工作多年的霍毅斌感慨地说:“无私奉献,遗爱人间。好兄弟,一辈子……”
同时,记者从市红十会了解到,捐献者的遗体经医学研究后,最终将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古中山陵园妥善安葬,捐献者的名字将镌刻在纪念碑上,供亲人和社会人士凭吊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