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于元、明两朝流行于燕赵大地上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再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老生与净行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清朝末年,约十九世纪80年代,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老调正是在这一时期由韩大仓班传入老村,传承数代,延续至今,凭着一腔痴爱,老村人将这沧凉的声调传唱了近140年,并仍然忠诚地保持着当年的原汁原味。
89岁的老村村民王学文正在认真的化妆。
图片由永清县委宣传部提供。
爱戏如痴
老村、小朱庄人爱戏爱到了痴迷的地步。
村中最早建立戏社时,村民虽然生活穷困,但一说是跟唱戏有关的事,不用主事的去拣,村民都自愿捐助,而且是能捐多少捐多少。戏社用村民的捐款,置买戏装、道具,村民知道了自己的钱买了哪根枪,买了哪件蟒,都会引以为豪,跟人说,哪件哪件东西是我拿钱置的。
逢年过节唱戏,都是在小朱庄村药王庙旁的农田上搭台,四邻八乡一听说小朱庄有戏,便蜂拥而至,农田被踏得如同麦场一样结实。唱戏结束后,村民们会合力将农田重新耕好,同样不用人操持。
第二批演员学戏时,学戏的场地主要在小朱庄。当时,小朱庄村有日伪的据点。学戏的时候,总会有妇女去看戏。为了避患日伪骚扰妇女,学戏的地点隔段时间就要换一次。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环境相对安定,当时小朱庄村的肖东义是孤身一人,村民便凑钱在给肖东义盖了三间房子,一个单间,一个连二,单间是肖东义的卧室,连二是学戏的场所,学戏的地点才固定下来。即使在战乱年代,老村、小朱庄学戏、唱戏仍然没有间断。
解放后,附近村又兴起了一批农村剧团,老村的第二代演员中,一批功底好的演员常被请到各村剧团教戏,如永清县的瑚琏店、冰窖,安次区的北马庄、四堡等村,就是由老村的陈会民、常占信、陈会银等人所授,因为老村擅演武戏,因此他们教授的也主要是武戏。
第三批演员学戏时,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陷入大饥荒。但两村的村民仍然坚持供养师傅教戏,师傅两家人的口粮都是从大家的嘴中一点点节省出来的。年轻人晚上在第四生产队的队部学戏,白天还要出工劳动,劳动间隙常常累得躺一地头呼呼大睡。虽然生活极度艰苦,但这个时期,村民们为了演好《大战棋盘街》,还专门到北京景山公园看了当年崇祯上吊的歪脖树,以体味戏中人物的情感。
老村村民杨凤云饰演的《杨金花夺印》中的杨金花
图片由杨凤云提供
“四清”运动开始后,两位师傅离开。1964年,又禁演了传统戏。但爱戏如命的老村人,开始用老调的腔调创编小戏。因为当时鼓励编写真人真事,村民们就把日常生产生活中,如猪产仔、分山芋等过程中的好人好事也搬上了舞台。但这些小戏实在没法与经典的传统戏相比,欣赏水平极高的乡亲们就自嘲打趣,编了两句顺口溜:“老村的戏,不用去,除了下猪分山芋。”令人啼笑皆非。
文革期间上演样板戏,戏瘾极大的老村人将京剧《红灯记》移植为老调,还把评戏《山地交通战》《三世仇》移植为河北梆子。
在老村、小朱庄一带,还有一句因戏而生的歇后语:“常万臣打鼓——满好。”常万臣是老村戏社的鼓师,打鼓打得极好,有一次打鼓的时候,他的鼓槌不小心脱了手,常万臣手疾眼快,没等掉到地上,他用脚一踢,用手一接,又把鼓槌拿回手里,居然没有耽误鼓点儿,大伙看在眼里,给了他一个满堂好。从此,就有这个歇后语。
老村村民陈会军饰演的《大战棋盘街》中的崇祯
图片由陈会军提供
陈家半台
老村人家家都唱戏,但陈家、杨家、邱家三个家族高手最多,尤其是陈家,不仅有出色的演员,还教戏师傅、导演、舞台调度、文武场乐队,甚至服装、道具、化妆,都离不开陈家人,所以当地村民戏称陈家为“陈半台”,离了陈家人,就开不了戏。
陈富、陈增兄弟,既是陈家的第一代演员,也是老村老调的第一代演员,陈富虽然登台不多,但他是戏社的导演、调度,而且他无戏不能,无行不通,又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演员的师傅。
陈家第二代中的陈万桥,是陈富之子,工胡生、花脸,他继陈富之后,成为老村戏社的导演、调度。陈万齐也是陈富之子,陈万桥之弟,是戏社的武场乐师,同时也戏社的社长。陈万秀是陈增之子,是戏社的琴师;陈富、陈增的侄子陈俊儒是戏社的主要胡生、武生演员。陈会民虽然是陈富、陈增的孙辈,但他年纪与陈万桥等相仿,也是村中第二代演员,是戏社的主要武生演员,曾到冰窖等村长期教戏。
陈家第三代中的陈会军是陈万桥之子,工小生,是陈万桥之后老村戏社的第三代导演、调度。这个灵魂式的职务,到陈会军,已经由陈家承担了三代。陈会军的妻子杨凤云娘家也在老村,是村中的第三代演员中仅有的两位女演员之一,因热爱戏曲,与陈会军结为连理,是戏社的主要刀马旦演员。陈贵生、宋庆兰是陈家另一对戏社夫妻。陈贵生是陈万齐之子,负责戏社的衣箱服装,这同样是个大有学问的工作。宋庆兰娘家在邻村南二堡,嫁到老村后开始学习老调,成为出色的女胡生。陈会田在戏社中负责吹笛。另外,再下一辈的陈志广、陈志良因为年纪较长,也是村中的第三代演员。陈志广,工白脸。陈志良原在村中学胡生,后外出谋生,改学晋剧,成为内蒙古巴盟晋剧团的专业演员。另外还有擅长武生的陈子祥。
老村村民杨凤云饰演的《杨金花夺印》中的杨金花
图片由杨凤云提供
陈家第四代的年轻人,仍然坚持着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其中,陈会军的三个子女都从事文艺工作。长子陈志清购置了一辆演出车,组织了一个乡村剧团,常年在北京、天津、廊坊等地演出,但因为周边地区对老调不了解,所以演出的剧种主要是评剧、河北梆子、京剧等,陈志清本人为鼓师。次子陈志斌在永清文化馆从事艺术教学工作,女儿陈志彩为永清县评剧团专业演员。
陈志清的剧团演出河北梆子《秦香莲》
图片由陈会军提供
如今的老村老调,也存在着后继乏人的情况,虽然陈家三兄妹从事文艺工作,但都不能以老调谋生。能够完整展示老调的,都是六十多岁的老演员,每次演出时,他们满是皱纹的面容,饱经岁月的嗓音,把这个本就古老的剧种演绎得更加苍凉,但这苍凉的声音,仿佛更具穿透力,能够穿过百年风云,唤起听者发自血脉深处的慨叹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