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余晖》是一份特殊的报纸。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由一群年过花甲的老教师们一手创办,24载坚守不息、笔耕不辍,记录着孟村的新闻事件、乡土历史、人文地理、好人好事、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文章短小精悍、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颇受读者欢迎。从采编到出版再到发行,老人们亲力亲为,用自己的所知所感为孟村的文化事业贡献着力量。
1994年,赵云正、刘建华、孙秀亭、张树魁、白海彬、刘金钺几位退休老教师聚在一起,探寻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他们都喜欢文字,内心也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一辈子躬耕教育事业,老了也要发光发热。在几位老教师的商讨策划下,期刊报纸《园丁余晖》就这样诞生了。
创刊初期困难重重。没有办公地点,编辑部就设在成员家里;没有固定经费,老人们就不辞辛苦四处筹措;缺少文具纸张,老人们就一俭再俭,烟盒糖纸上也能写出锦绣文章。条件如此艰苦,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每月的二号、二十号、二十七号是编辑部成员见面交流的日子,其余的时间,老人们就在家里写作、组稿、编辑。采编是个辛苦活儿,从收稿、定稿、校对、印刷到最后的发行,都要集中在这三天完成。
老人们工作态度严谨,对每份稿件都要仔细斟酌,对每段文字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认真考证,杜绝任何纰漏。报刊内容越来越丰富,踊跃投稿的通讯员也越来越多。
报纸发放是老人们要做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项。每月一期、每期800份的《园丁余晖》,最初都是老人们或骑三轮车、或骑自行车,走街串巷、风雨无阻地发放到每一位读者手中。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而言,灵活程度和反应能力已远不及年轻人,面对送报途中的人来车往,风霜雨雪,摔倒、碰撞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编辑部的老人们在风风雨雨中坚持了二十余年,从花甲到古稀,老人们依然认真地耕耘着这片精神的田园。四代编委让《园丁余晖》的各项工作能够永葆活力。在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园丁余晖》的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大家的干劲儿和信心更足了。
参与创编工作多年,老人们不但在自己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并有多篇稿件被《沧州日报》和《沧州晚报》采用。向社会传递着文化的力量,展示着文化孟村的灵动和多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4载风雨无阻,24载春华秋实,《园丁余晖》新老四届编委成员始终秉承着创刊之始的初心与信念,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他们,用文字的力量于潜移墨化中感染人、滋养人,以文化的精神书写美好生活,书写孟村的今天明天……